[發明專利]一種高強度聚氯乙烯人造革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10514.4 | 申請日: | 2020-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3360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2 |
| 發明(設計)人: | 趙建明;陳清;成峰;朱永良;錢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6N3/06 | 分類號: | D06N3/06;D06N3/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國誠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李小葉 |
| 地址: | 2153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強度 聚氯乙烯 人造革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強度聚氯乙烯人造革,包括基布和PVC面層,基布是采用襯經紗、襯緯紗、斜向襯紗和成圈紗編織而成;襯經紗、襯緯紗和斜向襯紗采用滌綸絲,成圈紗采用滌錦超細纖維絲,其中的成圈紗編織成經編地組織,成圈紗對沿經向平行襯入的襯經紗、沿緯向平行襯入的襯緯紗和沿斜向襯入的斜向襯紗進行捆綁;PVC面層的制備原料包括以下組分:PVC樹脂100份、增塑劑20~50份、硅灰石粉5~15份、改性多壁碳納米管0.2~0.5份、穩定劑1~3份、發泡劑0~2份;該改性多壁碳納米管是采用MMA?BA?GMA三元共聚物處理液對多壁碳納米管進行表面改性制得。該人造革強度高,在打孔或裁樣時不易產生崩裂,在使用過程中不易產生撕裂等問題,結構保持性好,強度保持率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人造革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強度聚氯乙烯人造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作為第一代人造革的聚氯乙烯(PVC)人造革產品由于其透氣、吸濕性差以及無法回收、達不到環保要求等缺點,逐漸被聚氨酯(PU)人造革所替代,PVC人造革由最初幾乎100%的市場份額下降到不足40%。但近年來,由于PU人造革原材料價格上漲,加上部分性能如耐水解、耐候性較差等問題,PVC人造革的耐水解、耐磨、耐刮、耐酸堿、阻燃等優勢得以發揮,加上環保型增塑劑和各種加工助劑的使用、PVC樹脂回收再利用技術的提高以及廢氣回收效率提高等,基本解決了主要的環保問題。最為關鍵的是,PVC人造革相對低廉的價格優勢,使得近年來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人造革一般由基布和樹脂層組成,基布一般采用機織布或針織布。在生產人造革產品時,需要打孔或者將合成革材料剪裁成所需的尺寸或樣式,而在打孔或裁樣時,基布的紗線容易抽脫,使得人造革產生崩裂,無法維持結構,而且人造革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受到外力作用產生撕裂等問題;此外,人造革的樹脂層的強度也不理想,容易產生斷裂等問題;因此,現有的人造革的強度還需提高,以滿足后續產品的加工要求。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強度聚氯乙烯人造革及其制備方法,該人造革強度高,在打孔或裁樣時不易產生崩裂,在使用過程中不易產生撕裂等問題,結構保持性好,強度保持率高。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高強度聚氯乙烯人造革,包括基布和PVC面層;
所述基布為經編織物,該經編織物采用襯經紗、襯緯紗、斜向襯紗和成圈紗編織而成;襯經紗、襯緯紗和斜向襯紗采用滌綸絲,成圈紗采用滌錦超細纖維絲,其中的成圈紗編織成經編地組織,在成圈紗編織過程中,襯經紗沿織物的經向平行襯入,襯緯紗沿織物的緯向平行襯入,斜向襯紗沿織物的斜向平行襯入,襯經紗、襯緯紗、斜向襯紗不成圈,成圈紗編織成圈,并對襯經紗、襯緯紗和斜向襯紗進行捆綁;
所述PVC面層的制備原料按質量份數包括以下組分:PVC樹脂100份、增塑劑20~50份、硅灰石粉5~15份、改性多壁碳納米管0.2~0.5份、穩定劑1~3份、發泡劑0~2份;該改性多壁碳納米管是采用MMA-BA-GMA三元共聚物處理液對多壁碳納米管進行表面改性制得。
進一步的,所述滌綸絲的規格為35D/36F,滌錦超細纖維絲的規格為35D/72F。
進一步的,所述經編地組織為經平組織或經絨組織。
進一步的,所述斜向襯紗的斜向角度為-45°~+45°內。
進一步的,所述增塑劑選自鄰苯二甲酸酯類、磷酸酯類、環氧類增塑劑中的一種或兩種及以上的組合。
進一步的,所述穩定劑選自鈣鋅類、金屬皂、稀土穩定劑中的一種或兩種及以上的組合。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高強度聚氯乙烯人造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1051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