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植被生態修復人工種子庫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610334.6 | 申請日: | 2020-06-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276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2 |
| 發明(設計)人: | 劉永萍;黃蘭兵;劉麗燕;茍林;吳天忠;吳明;羅青紅;黃潔;何苗;劉怡晗;丁興泉 | 申請(專利權)人: | 新疆永林水草生態研究有限公司;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C1/06 | 分類號: | A01C1/06 |
| 代理公司: | 亳州速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4157 | 代理人: | 左德忠 |
| 地址: | 83001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頭屯河*** | 國省代碼: | 新疆;6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干旱 荒漠 礦山 跡地 植被 生態 修復 人工 種子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植被生態修復人工種子庫,所述人工種子庫包括按質量份計的以下組分:區域先鋒植被種子1?3份,區域優勢植被種子15?30份,抗旱修復基質50?125份,鳥鼠兔禽驅避劑0.70?0.80份;并提供了其制備方法。該人工種子庫實現了在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生態修復時大面積補充土壤種子庫的目的,提高發芽率并促進幼苗期的生長,增加抗逆性,自然萌發形成植被群落,多物種共存,結構穩定,實現生態修復區自我更新恢復,該荒漠植被人工種子庫材料容易獲得、成本低、簡單易行,適合在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植被生態修復技術領域推廣應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生態恢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植被生態修復人工種子庫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荒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是導致荒漠化的直接原因。我國是受沙漠化危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經過研究治理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總體態勢依然嚴峻。中國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區域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38.3%。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長期以來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礦產資源長期開發、草原超載放牧、綠洲農業過度開發、生產活動、干旱多風的氣候條件以及該地脆弱的生態系統,土地荒漠化嚴重,而干旱、土壤貧瘠、土壤種子庫種源不足等因素又限制了該地區沙荒地植被恢復。
種子庫的研究是生態修復、植被恢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目前生態修復學研究的熱點,對于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來說,利用好人工種子庫對恢復受損生態具有積極意義。對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進行生態修復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人工種子庫是指植被稀疏、地表土被大量擾動或光禿的區域,由于植被稀少,土壤種子庫長期缺乏種源蓄積,土壤中種源極度匱乏,即使給水,也不利于地表植被的恢復,借助人工補增種源手段,結合先鋒種群及保水保肥的技術的構建,促進新移植土壤種子庫在原始光禿地表的繁殖和融合,達到給荒漠區補充土壤種子庫的目的。
目前,通過利用恢復區微咸水及汛期下泄的生態水等有限水資源,在主要優勢種種子散布期及土壤種子庫多數種子萌發季進行人工引水漫溢,并結合漂種措施人工補充種源,以實現土壤種子庫的大面積激活。對于極端退化區及土壤種子庫庫容嚴重萎縮的區段,采用物種多樣性高且土壤種子庫庫容豐富的區段進行表層土移植,以實現土壤種子庫的“捐贈”。但大多停留在基礎論述其作為植被恢復的可能性方面。而從工程角度利用人工種子庫進行植被恢復的實踐則少之又少,成功修復的實踐報導則更少。因此,如何通過人為的有益措施,合理配置人工種子庫移植于裸露地表,通過人為創造保水保肥的環境,促進種子庫的有效定植,是本領域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因長期以來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干旱、土壤貧瘠、土壤種子庫種源不足等因素限制沙荒地植被快速恢復的問題,提供一種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植被生態修復人工種子庫,從工程角度利用人工種子庫進行植被恢復,以實現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的植被生態修復。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上述人工種子庫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具體實現:
一種干旱荒漠區礦山跡地植被生態修復人工種子庫,所述人工種子庫包括按質量份計的以下組分:區域先鋒植被種子1-3份,區域優勢植被種子15-30份,抗旱修復基質50-125份,鳥鼠兔禽驅避劑 0.70-0.80份。
作為優選的,所述區域先鋒植被種子選擇生態修復區適宜的先鋒植物2-3個種的種子,所述區域優勢植被種子選擇生態修復區穩定的優勢植物4-9個種的種子。
作為優選的,所述抗旱修復基質包括按質量份計的以下組分:天然鈉基膨潤土礦粉50-100份,黃腐酸鉀礦粉20-40份,甘草廢渣粉 10-20份,高吸水樹脂2-3份,多菌靈可濕粉1-3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新疆永林水草生態研究有限公司;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未經新疆永林水草生態研究有限公司;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610334.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