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及授粉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86129.0 | 申請日: | 2020-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7171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16 |
| 發明(設計)人: | 陳琛;丁國輝;李東升;溫明星;郭瑞;劉家俊;曲朝喜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C23/00;C05G3/00;C05G5/23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艷 |
| 地址: | 2124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提高 小麥 人工授粉 效率 授粉 裝置 方法 | ||
1.一種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包括支桿(1)、營養液盛裝桶(2)以及限位夾(3);所述營養液盛裝桶(2)的外壁設置支桿(1)上并通過限位夾(3)固定;所述營養液盛裝桶(2)所在軸線與支桿(1)所在軸線平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液盛裝桶(2)的外壁設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設置有支桿貫穿孔;所述營養液盛裝桶(2)外部的固定座套裝在支桿(1)外部并通過限位夾(3)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沿營養液盛裝桶(2)的軸向自上而下依次設置的第二支桿固定座(202)以及第一支桿固定座(203);所述第二支桿固定座(202)以及第一支桿固定座(203)均設置有支桿貫穿孔;所述第二支桿固定座(202)以及第一支桿固定座(203)依次套裝在支桿(1)外部并通過限位夾(3)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夾(3)設置在第一支桿固定座(203)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桿(1)的外表面設置有環形凸起(101);所述限位夾(3)卡持在環形凸起(101)上并將營養液盛裝桶(2)固定在支桿(1)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凸起(101)是多道;多道環形凸起(101)并行設置在支桿(1)的外表面。
7.一種基于如權利要求1-6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授粉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對所選擇的小麥植株母本進行去雄后,將一頭開口的紙質雜交袋套在母本上,并用回形針封好;
2)選擇有雄蕊伸出穎殼的父本,將父本的地上部剪下;
3)將套裝在母本上的雜交袋打開,將步驟2)中所選擇的父本放在母本周圍并套袋、封口;
4)剪掉步驟2)中父本莖干多余的長度,并將葉片去掉;
5)將權利要求1-6所述的可提高小麥人工授粉效率的授粉裝置插在母本一側,通過限位夾(3)調節營養液盛裝桶(2)在支桿(1)上的位置,使父本莖干觸到營養液盛裝桶(2)底部,在營養液盛裝桶(2)中注入清水或者營養液;
6)在7-10天后取下步驟4)所述的父本和步驟5)中所述的授粉裝置,完成授粉作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中的去雄是在母本的穗頸節從倒一葉葉鞘中抽出1cm時進行。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中的具體實現方式是:選擇是選擇有3-5個雄蕊伸出穎殼的父本,將所選父本莖稈多余長度剪掉使其保持在30-40cm,并將葉片剪掉。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營養液盛裝桶(2)中注入營養液時,所述營養液的配方是:2,4-D 2 mg/l、蔗糖5 g/l、硼酸 3 mg/l、氯化鈣0.2g/l以及硝酸鉀1g/l,pH是5.8。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未經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86129.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