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及其制備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83913.6 | 申請日: | 2020-06-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91275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10-04 |
| 發明(設計)人: | 朱本虎;蘇瑋;唐勇;周姣龍;李軍方;孫秀麗;譚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8F110/02 | 分類號: | C08F110/02;C08F4/645;D01F6/04;H01M50/443;H01M50/417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馬思敏;徐迅 |
| 地址: | 20003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類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及其 制備 | ||
1.一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
(a)粘均分子量為150萬-1000萬克/摩爾;
(b)≥95wt%可通過150微米的網狀篩,d50為40μm ≤ d50 ≤ 80μm;
且所述的微粒中,高分子鏈上的烷烴支鏈數1/100,000C;
所述的微粒的一次結晶度70%,且二次結晶度55 %;其中,所述的一次結晶度是指第一次升溫測試的結晶度,二次是指第二次升溫測試的結晶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粘均分子量150萬-800萬克/摩爾。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d50為50μm ≤d50 ≤ 70μ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是由催化劑及助催化劑在40-80 ℃和0.2-2.0 MPa乙烯壓力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的。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是由催化劑及助催化劑在40-80 ℃和乙烯壓力為0.2-1.5 Mpa乙烯壓力下催化乙烯聚合得到的。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粒的d90為130 μm≤ d90 ≤ 150 μm。
7.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的制備方法包括步驟:用催化劑及助催化劑與乙烯接觸進行催化聚合反應,從而得到所述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粒;
其中,所述的催化劑為催化劑微粒,或包括所述的催化劑微粒的催化劑漿液;所述催化劑微粒的粒徑d50為0.5 μm ≤ d50 ≤1 μm,且所述催化劑的鎂含量為10-30重量份,鋁含量為2-4 重量份,鈦含量為5-10重量份,氯含量30-70重量份;
且所述的催化劑是通過以下方法制備的:
(a) 惰性氣體保護條件下,將無水氯化鎂加入到惰性烴類溶劑和≥2當量氯化鎂的C1-C10的醇的混合液中進行接觸,在60-120 ℃下反應形成均一溶液,然后降溫至-30 ℃以下,在超重力反應器中進行攪拌,得到前體漿液P-I;上述反應中,以無水氯化鎂的用量作為1當量;
(b) 步驟(a)得到的前體漿液P-I在低于-30 ℃的條件下與烷基鋁接觸至少1 h,隨后升溫至60-120 ℃保持2-6 h得到前體漿液P-II;
(c) 將步驟(b)得到的前體漿液P-II降溫至-30 ℃以下,與鈦化合物的惰性烴類溶液接觸0.5-3 h后,升溫至60-120 ℃保持2-6 h,得到催化劑漿液C-III;
(d) 將步驟(c)得到的催化劑漿液C-III過濾,得到催化劑;
任選地,所述的催化劑的制備方法還包括步驟:(e) 將步驟(d)得到的催化劑干燥,得到催化劑粉末;所述的鈦化合物是TiCl4或TiR4,其中R是C1-C6的烷基、烯丙基、芐基或NMe2;或所述的鈦化合物為具有如下式I-IV的一種或幾種所示的結構:
其中,X為SR5或P(R5)2;
R1、R2、R3、R4、R5各自獨立地為取代或未取代的選自下組的基團:C1-C6烷基、C2-C6烯基、C3-C8環烷基、C6-C10芳基、鹵代的C3-C8環烷基、5-7元雜芳基;
或R3和R4,以及與其相連的碳原子共同形成5-7元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芳香性的碳環或雜環;
R6選自下組:C1-C6的烷基、烯丙基、芐基、C1-C6的硅烷基;
R7選自下組:C1-C6烷基、C2-C6烯基或C3-C8環烷基;
其中,所述的雜芳基的骨架上具有1-3個選自下組的雜原子:N、S(O)、P或O;
所述的“取代”是指被選自下組的一個或多個取代基所取代:鹵素、C1-C6烷基、鹵代的C1-C6烷基、C1-C6烷氧基、鹵代的C1-C6烷氧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83913.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