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川西地區(qū)河道彎度的計算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583180.6 | 申請日: | 2020-06-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5342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3-22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小菊;鄧虎成;伏美燕;阮韻淇;趙爽;胡笑非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F30/20 | 分類號: | G06F30/20;G06F17/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眾合誠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劉妮 |
| 地址: | 610059 四川省成***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地區(qū) 河道 彎度 計算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河道參數計算技術領域的一種川西地區(qū)河道彎度的計算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基于川西地區(qū)12口井所在河道的河道彎度和河道坡度數據,編制河道彎度和河道坡度的交匯圖版,得出河道彎度和河道坡度的一個線性定量關系式,然后再此基礎上,再根據現有提出的一系列參數公式,一步步反推(步驟2?5),得到最終的河道彎度、河道寬度、河道深度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式,可以直接從單井測井資料提取相關數據,由相關公式反演計算精確得到該單井所在位置的河道彎度指數,本發(fā)明能夠減少傳統(tǒng)經驗方法的任意性,可以基于河道彎度更加精準地預測優(yōu)質儲層。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河道參數計算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川西地區(qū)河道彎度的計算方法。
背景技術
河道的形態(tài)是多種自然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河道結構成份,水流侵蝕能力,河道植物的密度和生長率,隨河道沉淀物的構成及移動速度,沉淀物聚集范圍,以及區(qū)域河流攜帶物的聚集和分解率等。河床的筆直和彎曲度直接影響河流速度,河道的形態(tài)主要包括河床的深潛度,平滑度及駁岸的坡度。因此河道的形態(tài)學對河道的物理形態(tài)和河道生態(tài)結構具有重大意義。為了進一步分析河道的特點及變遷規(guī)律,前人主要是選擇河道彎度指數來對河道彎曲度進行定量表征及分析。
河道彎度指數(Ω)主要是指沿河道中心線的總長度(S/km)與河道兩端點之間的直線距離(D/km)之比。
因為每口井又不可能都在同一條河道上,而且在同一條河道上的多口井,也是分布不同位置上。在具體研究河道彎度相關科學問題時,一般都是基于現有的單井資料來開展的,前人主要是根據沿河道中心線的總長度(S/km)與河道兩端點之間的直線距離(D/km)之比來定義河道彎度指數,通過上述這種方法計算的,基于河道砂體的地震屬性圖來估算S和D的值(見圖1)。假設在同一段河道分布的若干口井,若采用該套方法來計算,則計算出的河道彎度指數與某些井實際上所在位置的彎曲度大小存在明顯的差異,若某口井剛好位于河道彎度極大處,則利用該方法可能計算出來的具體河道彎度指數會明顯比實際的偏小,從而影響后續(xù)的研究分析。
前期研究表明在川西地區(qū)河道彎度控制了研究區(qū)砂巖儲層的物性及砂體疊置類型,另外,側積疊置均一型砂體疊置類型主要發(fā)育在河道彎度較大處(Ω:1.15-1.25),且該處的砂巖儲層物性較好。因此,在與川西地區(qū)相似的氣田,可以基于河道彎度來預測優(yōu)質儲層。故優(yōu)化計算河道彎度指數的方法對于河道彎度大小精確定量表征顯得格外重要。
基于此,本發(fā)明設計了一種川西地區(qū)河道彎度的計算方法,以解決上述提到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川西地區(qū)河道彎度的計算方法,客觀的定量方法,統(tǒng)計理論基礎較強,可以準確捕捉河道彎度、河道寬度及河道深度的內在交互關系,能夠減少傳統(tǒng)經驗方法的任意性,在與川西地區(qū)相似的氣田,可以基于河道彎度更加精準地來預測優(yōu)質儲層。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川西地區(qū)河道彎度的計算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基于川西地區(qū)12口井所在河道的河道彎度和河道坡度數據,編制河道彎度和河道坡度的交匯圖版,得到該區(qū)的河道彎度和河道坡度的關系式:
Ω=-0.3006*S+0.5326(R2=0.4122) (1)
其中,Ω為河道彎度指數,S為河道彎度,R2為回歸平方和占總誤差平方和的比例,反映回歸直線的擬合程度;
S2:根據河道彎度與年平均流量及沉積負載指數之間的關系,即:
S=60M-0.38*Qm-0.32 (2),
由公式(1)和公式(2)推導可得河道彎度與沉積負載指數及年平均流量之間的關系,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理工大學,未經成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8318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