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混合式誘導流噴淋除臭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80933.8 | 申請日: | 2020-06-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2950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9-09 |
| 發明(設計)人: | 王炳靜;陳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蒼龍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86 | 分類號: | B01D53/86;B01D53/44;B01D53/14;B01D50/4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為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劉小莉 |
| 地址: | 710077 陜西省***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混合式 誘導 噴淋 除臭 裝置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合式誘導流噴淋除臭裝置,包括,凈化單元,包括殼體、網格板、儲液箱、進氣口、噴淋腔、除霧室、換向腔和光催化組件,所述殼體內部以所述網格板相隔分為兩部分,所述儲液箱設置于所述網格板下方,所述進氣口設置于所述殼體側壁中間,所述光催化組件設置于所述進氣口處,所述噴淋腔、除霧室、換向腔依次設置于所述網格板上方;稀釋單元,所述稀釋單元設置于所述換向腔上方;除霧層設置的扇形板可根據需要調節形狀,對經過噴淋的氣體及進行充分過濾除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廢氣凈化環保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混合式誘導流噴淋除臭裝置。
背景技術
醫學、生物、理化實驗室會產生多成分、高濃度、高危害廢氣,其中主要包括VOCs、惡臭氣體、硫化氫、氨等小分子空氣污染物,細菌病毒等生物性污染物,以及可懸浮顆粒物,導致場所及周邊空氣污染,影響操作人員、周邊居民和動物的健康。當前處理技術及其局限性分析如下:
(1)催化燃燒法
采用煤氣或電加熱的方式保持燃燒室起燃溫度,利用貴金屬(鉑、鈀、釕等)作為催化劑,通過燃燒分解消耗廢氣中的污染物,幾乎可以處理所有VOCs、惡臭氣體和病原微生物。但催化燃燒法需要在地面建設復雜的反應器,需要專人負責運行維護,所用貴金屬催化劑較為昂貴且在處理高濃度有機物時容易失活,運行時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建設運維成本均較高。另外,盡管當前采用的低溫燃燒技術能夠降低排放,但仍然會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和少量氮氧化物。
(2)吸附法
利用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質,如活性炭、沸石分子篩等材料,將廢氣中的污染物組分濃集在吸附劑表面,使之與空氣分開的方法對廢氣進行處理。吸附劑可以再生循環使用,通過煅燒等手段使有機污染物脫吸附后還可重新使用。吸附法處理范圍廣,尤其適用于大流量、低濃度的氣相污染物。但吸附法在處理高濃度VOCs處時很容易達到飽和,吸附劑再生會有人力和能源消耗,多次再生后無法復活又會形成固體污染物,造成更嚴重的二次污染。另外,廢氣中的顆粒物會阻塞吸附劑表面細孔使之失活,小分子污染物仍然可以通過濾材而不被吸附,微生物被吸附后還可以在吸附劑上增殖,甚至逆向傳播到設施內。
(3)吸收法
吸收法有物理和化學兩種方式。物理吸收是通過洗滌裝置使廢氣中的有害成分被吸收劑所溶解,再利用有機分子和吸收劑物理性質的差異進行分析;物理吸收法吸收速率較低,對不溶或難溶氣相污染物清除效果差,不適用于氣量大、凈化要求高的場合。化學吸收是通過廢氣中的污染物與吸附劑中的活性成分發生化學反應,達到將廢氣中的有害成分分離出來的過程;化學吸收法吸收速率大大提高,但對有機物處理效果較差,一般用于對無機廢氣(如脫硫)的處理。另外,吸收法均對建設場地條件要求較高,并且需要定期更換洗滌液或反應液,建設運行成本較高。
(4)微生物氧化法
該方法是將污染物在由氣相轉移到液相,通過液體中的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將有機物分解轉化為生物質和無機物。微生物氧化法投資運行費用低,無二次污染,適用于處理低濃度、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但微生物降解速率低、要求特定的生存條件、對氣候變化適應性差,因此推廣和應用受到限制。
(5)光催化法
光催化處理技術是利用特定波長的紫外線照射TiO2催化劑,產生具有強氧化作用的活性氧離子,使有機物分子的H-C和H-S斷裂,從而起到殺菌、降解VOCs的作用。光催化技術結構簡單、投資運行成本低,是廢氣處理的發展方向。但當前的光催化技術催化效率并不高(在20~40%之間),并且會產生大量臭氧,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并未成為主流的空氣凈化技術。
(6)低溫等離子體技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蒼龍集團有限公司,未經蒼龍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80933.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