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基于液態食品的安全檢測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77567.0 | 申請日: | 2020-06-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9632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6 |
| 發明(設計)人: | 芮懷瑾;周穎;孫吉剛;劉郁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1N1/14 | 分類號: | G01N1/14 |
| 代理公司: | 徐州創榮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2353 | 代理人: | 于浩 |
| 地址: | 221000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基于 液態 食品 安全 檢測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基于液態食品的安全檢測方法,屬于食品安全領域,一種基于液態食品的安全檢測方法,通過反式內鼓氣管的設置,在對瓶裝的液態食品取樣時向反式內鼓氣管內充氣,使下取樣口被撐開從而實現對底部固態沉淀的取樣,同時,脹縮鼓氣管膨脹其內部的外延通管從彈性開口囊內伸出連通彈性開口囊內外,從而實現對底部液態食品的取樣,相較于現有技術的吸取式取樣,本方法采用充氣式取樣,有效保證反式內鼓氣管到達底部之前的密封性,有效保證得到的樣品全部或者絕大部為底部的樣品,進而有效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從而使得對于保質期的優化效果更好,提高消費者食用該液態食品的安全性。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品安全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基于液態食品的安全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廣義的食品檢驗是指研究和評定食品質量及其變化的一門學科,它依據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各種技術,按照制訂的技術標準,如國際、國家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對食品原料、輔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及副產品的質量進行檢驗,以確保產品質量合格。食品檢驗的內容包括對食品的感官檢測,食品中營養成分、添加劑、有害物質的檢測等。
分析化學的發展為食品安全檢驗提供了準確可靠的分析方法。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食品檢驗技術已能達到百萬分之一甚至十億分之一的準確度。
食品檢驗的指標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農藥殘留分析、獸藥殘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劑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質的分析等。根據被檢驗項目的特性,每一項指標的檢驗對應相應的檢驗方法。
除傳統的常規分析方法外,儀器分析方法逐漸成為食品衛生檢驗主要的手段,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熒光光譜法、電化學法、原子吸收光譜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以上檢驗方法按照檢驗項目,大致可以分為無機成分分析方法和有機成分分析方法,無機成分的分析檢驗項目主要包括微量元素中銅、鉛、鋅、錳、鎘、鈣、鐵等。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光譜法、分光光度法、電化學法、離子色譜法等方法。
現有食品,通常通過對長時間保存的食品通過檢測其臨近保質期的食品腐敗度的檢測,來精確優化保存時間,從而有效保證消費者在保質期內食用的食品安全隱患較低,關于液態食品,尤其是含有固態沉淀的液態食品,例如含有果粒的瓶裝飲料,在長期靜置時,固態沉淀會沉底,然而固態沉淀與液態食品部分的腐敗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別,導致瓶裝或者袋裝的液態食品,其靜置后的底部附近的食品與其他部位的食品的新鮮度同樣存在區別,因而在進行安全檢測時,需要著重取樣底部的樣品進行檢測,然而現有的吸取式取樣器,在進入到液態食品內時,從上向下的運動過程中,取樣端部會進入部分上方的液態食品,導致獲取的樣品不完全是底部的樣品,使得得到的檢測數據差異性較大,精確度不高。
發明內容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液態食品的安全檢測方法,它通過反式內鼓氣管的設置,在對瓶裝的液態食品取樣時向反式內鼓氣管內充氣,使下取樣口被撐開從而實現對底部固態沉淀的取樣,同時,脹縮鼓氣管膨脹其內部的外延通管從彈性開口囊內伸出連通彈性開口囊內外,從而實現對底部液態食品的取樣,相較于現有技術的吸取式取樣,本方法采用充氣式取樣,有效保證反式內鼓氣管到達底部之前的密封性,有效保證得到的樣品全部或者絕大部為底部的樣品,進而有效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從而使得對于保質期的優化效果更好,提高消費者食用該液態食品的安全性。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基于液態食品的安全檢測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首先將液態食品按照售賣時的瓶裝或袋裝的封裝條件進行封裝保存,當將臨近保質期時,按照臨近保質期不同時間進行分組,在組內進行抽樣檢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未經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7756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