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LNG卸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76913.3 | 申請日: | 2020-06-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9475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28 |
| 發明(設計)人: | 白江坤;李曉;王國營;范暉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奧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7C7/04 | 分類號: | F17C7/04;F17C13/02;F17C13/04;F17D1/02;F17D3/01 |
| 代理公司: | 揚州云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389 | 代理人: | 于長青 |
| 地址: | 2622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lng 卸車 系統 | ||
1.一種LNG卸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卸車撬機構、空壓站機構PLC控制單元以及LNG儲罐機構,所述空壓站機構外部連接有壓縮空氣管,所述卸車撬機構與所述LNG儲罐機構之間由LNG主管路連接;所述卸車撬機構還設置有可以與LNG槽車連接的第一金屬軟管、第二金屬軟和第三金屬軟管,分別與卸車撬機構內的第一支路機構、第二支路機構和第三支路機構連接;所述第一支路機構包括由第一支路管依次連接的第一低溫氣動截止閥、增壓氣化器,第一支路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金屬軟管,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支路機構;所述第二支路機構包括第二支路管以及第二低溫氣動截止閥,所述第二支路管的一端連接第二金屬軟管,另一端連接第一支路管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支路機構包括第三支路管,所述第三支路管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金屬軟管,另一端連接LNG主管路,所述第三支路管上設置有第三低溫氣動截止閥和低溫止回閥,所述低溫止回閥的兩端設置壓力平衡支路,所述壓力平衡支路上設置第四低溫氣動截止閥;上述LNG儲罐機構包括LNG儲罐,所述LNG主管路連通底部充液管和頂部充液管,所述底部充液管和頂部充液管分別由所述LNG儲罐的底部和頂部進入其所述LNG儲罐的內腔,所述頂部充液管連接至所述LNG儲罐內的噴淋機構,所述噴淋機構上設置有多個噴淋頭;所述底部充液管和頂部充液管上分別設置有第五低溫氣動截止閥和第六低溫氣動截止閥;所述LNG儲罐的頂部連接NG管路,所述NG管路8設置有第七低溫氣動截止閥;所述LNG儲罐的底部還連接有出液管,出液管上設置有第八低溫氣動截止閥;所述第一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二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三低溫氣動截止閥、第四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五低溫氣動截止閥、第六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七低溫氣動截止閥、第八低溫氣動截止閥結構相同,均由繼電器和電磁閥控制,所述PLC控制單元通過控制繼電器,從而達到控制電磁閥開關,最終控制低溫氣動截止閥的開關;所述第一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二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三低溫氣動截止閥、第四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五低溫氣動截止閥、第六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七低溫氣動截止閥、第八低溫氣動截止閥均通過壓縮空氣管20與空壓站機構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NG卸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管、第二支路管和第三支路管上均設置有第一EAG管道、第二EAG管道和第三EAG管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NG卸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管與第二支路管連接處設置有第四EAG管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LNG卸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EAG管道包括兩個小支路,其中一個小支路上設置有第一放散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NG卸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LNG主管路上設置有第五EAG管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LNG卸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EAG管道包括兩個小支路,其中一個小支路上設置有第二放散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LNG卸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LNG儲罐的頂部還連接第六EAG管道,包括兩個小支路,其中一個支路上設置有三通閥,分別連接至第三放散閥和第四放散閥。
8.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LNG卸車系統的卸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a、將LNG槽車的接口與所述第一金屬軟管、第二金屬軟和第三金屬軟管對應進行連接;
步驟b、輸入加注時間或者液位上限,開啟第三低溫氣動截止閥和第四低溫氣動截止閥,使LNG儲罐和LNG槽車壓力達到平衡;
步驟c、關閉第四低溫氣動截止閥,第一低溫氣動截止閥開啟,LNG進入增壓氣化器,開始氣化升壓,待其壓力達到設定值,保持0.4Mpa壓差,關閉第一低溫氣動截止閥,壓差低于0.4Mpa則控制開啟,維持設定的壓差保證卸車順暢;
步驟d、卸車過程中第三低溫氣動截止閥、低溫止回閥、第六低溫氣動截止閥同時開啟,介質通過壓差由槽車流出進入LNG儲罐,待卸車加液達到設定值后,關閉第三低溫氣動截止閥與第六低溫氣動截止閥,卸車加液過程結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奧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山東奧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76913.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