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抗HIV的單克隆抗體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75564.3 | 申請日: | 2020-06-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47078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2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太生;孫明;劉玉斌;李冰香;王紅葉;朱小永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
| 主分類號: | C07K16/10 | 分類號: | C07K16/10;C07K1/16;C12N15/13;C12N15/85;A61K39/42;A61P31/18 |
| 代理公司: | 昆明協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3108 | 代理人: | 謝嘉 |
| 地址: | 650032 *** | 國省代碼: | 云南;5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hiv 單克隆抗體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抗HIV的單克隆抗體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所述的單克隆抗體包括重鏈和輕鏈,具體如序列表所示。本發明運用YU2 gp140 trimer和AE1 gp140 trimer雙抗原對感染HIV的長期不進展者進行特異性單個記憶B細胞的分選,獲得了配對的抗體重鏈和輕鏈基因,并篩選得到抗HIV的單克隆抗體7D5。該抗體具有高結合活性及有限中和活性。優化的抗體基因克隆方案提高了重鏈和輕鏈的擴增效率。該單克隆抗體的發現不僅為HIV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備選藥物,也為抗病毒感染的單抗藥物研發提供了技術參考。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抗病毒感染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能有效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單克隆抗體。同時,本發明還涉及所述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方法,以及該抗體在抗感染藥物制備方面的應用。
背景技術
HIV是一種感染CD4+免疫細胞的慢病毒,屬逆轉錄病毒,于1981年在中美洲首次發現。HIV感染人體可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目前沒有有效的疫苗用于預防HIV感染,且病毒感染后幾乎無法根治。全球現有3690萬感染病例,每年約有170萬的新發病例,77萬人死于AIDS。我國現存活HIV感染者/AIDS病人約85萬例,年新增感染人數約15萬。現有的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therapy,ART)雖可抑制HIV-1的復制和延長患者的預期壽命,但ART不能清除病毒儲存庫,因此需要終身用藥。而患者的依從性、藥物不良反應和耐藥毒株的出現也是ART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需要一些新的策略來預防和治療HIV感染,以控制病毒傳播和疾病發展。
廣譜中和抗體(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NAbs)的分離和作用機制研究為HIV的防控以及疫苗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已有3個bNAbs完成II期臨床研究,其治療功效已在HIV感染者中得到證實,預防效果評價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bNAbs較長的半衰期、Fc效應功能可增強機體對HIV-1的免疫應答。抗體介導的免疫增強作用也許能更好的控制病毒復制和清除感染細胞從而降低HIV-1儲存庫的量。此外,bNAbs免疫學特征和結構特征以及作用位點的闡明,為疫苗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抗原表位以及基于抗體譜系的免疫策略也正準備進入臨床試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廣譜高效中和抗體對已建立的感染治療時,依然存在效力相對有限的問題,在接受bNAbs治療的病人中,由于預先可能存在逃逸型毒株,或單一抗體對病毒的選擇壓力相對較小,使得抗體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多數患者體內很快就會由于突變病毒的發展而出現病毒載量的反彈。同時,一旦建立感染,中和抗體對細胞與細胞之間傳播(cell-to-cell transmission)病毒的阻斷能力也會明顯下降。此外,目前分離到的bNAbs主要源自北美和非洲患者,流行毒株以B亞型和C亞型為主,我國主要的流行毒株以CRF01-AE亞型和CRF07_BC亞型為主,且CRF01-AE感染者呈現病毒載量高、病程進展快的特點,現有bNAbs的應用受到一定的影響和限制,對中國流行毒株和感染患者的效力也將受限。另外,目前的人源抗HIV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對抗體基因的擴增效率有限。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抗體分選和分子克隆技術,促進bNAbs的分離和鑒定,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多的候選抗體。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良好活性的抗HIV的單克隆抗體。
本發明同時提供了一種制備所述單克隆抗體的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所述單克隆抗體在制備治療或預防HIV感染藥物方面的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未經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7556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