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鎳基高溫合金及其制造方法、部件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71208.4 | 申請日: | 2020-06-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0089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2-02 |
| 發明(設計)人: | 畢中南;張少明;夏天;王睿;曲敬龍;馬惠萍;韓壽波;孫廣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鋼研高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2C19/05 | 分類號: | C22C19/05;C22C1/04;C22F1/10;B22F10/28;B22F10/64;B33Y10/00;B33Y7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專利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劉建榮 |
| 地址: | 100000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溫 合金 及其 制造 方法 部件 應用 | ||
1.一種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原料經3D打印制備得到;
所述原料包括質量百分比的如下組分:C小于等于0.3%,Co小于5%,W 13-15%,Cr20-24%,Mo 1-3%,Al 0.2-0.5%,Ti小于0.1%,Fe小于3%,B小于0.015%,La 0.001-0.004%,Mn 0.01-0.2%,Si 0.02-0.2%,以及余量的Ni;
所述鎳基高溫合金無裂紋;所述鎳基高溫合金的組織中平均碳化物尺寸大小為150-200nm,碳化物尺寸分布為50nm-4μm;
所述鎳基高溫合金中的碳化物包括一次碳化物,以及二次碳化物;
一次碳化物尺寸為200nm-4μm,位于枝晶和胞狀晶間富集W、Mo元素區域;
二次碳化物尺寸為50-150nm,部分位于界面,部分位于晶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包括質量百分比的如下組分:
C 0.05-0.3%,Co小于5%,W 13-15%,Cr 20-24%,Mo 1-3%,Al 0.2-0.5%,Ti小于0.1%,Fe小于3%,B小于0.015%,La 0.001-0.004%,Mn 0.01-0.1%,Si 0.02-0.1%,以及余量的Ni。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包括質量百分比的如下組分:
C 0.08-0.25%,Co小于5%,W 13-15%,Cr 20-24%,Mo 1-3%,Al 0.2-0.5%,Ti小于0.1%,Fe小于3%,B小于0.015%,La 0.001-0.004%,Mn 0.01-0.06%,Si 0.02-0.06%,以及余量的Ni。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包括激光選區熔融3D打印或電子束熔融3D打印。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為激光選區熔融3D打印。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鎳基高溫合金采用如下步驟制備得到:先將所述原料制備成粒徑為15-75μm的粉末再進行所述激光選區熔融3D打印。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選區熔融3D打印后進行熱等靜壓和熱處理。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鎳基高溫合金在1100℃下的屈服強度大于等于50MPa;
熱等靜壓前得到的所述鎳基高溫合金的致密度大于等于99%,熱等靜壓后得到的所述鎳基高溫合金的致密度大于等于99.95%。
9.根據權利要求5-8任一項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選區熔融3D打印過程中的工藝參數包括:
(a)激光功率100-700W;
(b)激光掃描速度600-2000mm/s;
(c)光斑直徑40-110μm;
(d)激光間距80-120μm;
(e)鋪粉厚度20-80μm。
10.一種鎳基高溫合金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利用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鎳基高溫合金中的所述原料并采用3D打印制備得到所述鎳基高溫合金。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包括激光選區熔融3D打印或電子束熔融3D打印。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3D打印為激光選區熔融3D打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鋼研高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鋼研高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71208.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