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攝像裝置及電子設備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68125.X | 申請日: | 2020-06-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2649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29 |
| 發明(設計)人: | 陳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N5/225 | 分類號: | H04N5/225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隆天聯鼎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44232 | 代理人: | 劉抗美 |
| 地址: | 52386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攝像 裝置 電子設備 | ||
本公開提供一種攝像裝置及電子設備,涉及攝像技術領域。該攝像裝置包括鏡頭組、液體鏡頭、支撐件及控制板,其中:液體鏡頭與鏡頭組的光軸同軸設置,液體鏡頭包括密封腔體及充滿密封腔體的導電流體和絕緣流體,導電流體和絕緣流體互不相溶,光線能夠在導電流體和絕緣流體的交界面處折射后進入鏡頭組;支撐件固定于液體鏡頭的外周,且具有露出液體鏡頭的通孔;控制板在一參考面上的正投影與鏡頭組在參考面上的正投影互不交疊,參考面為垂直于光軸的平面,控制板與液體鏡頭電連接,用于向液體鏡頭發送控制信號,以改變導電流體和絕緣流體的交界面的形狀。本公開的攝像裝置可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畫質拍攝效果。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攝像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攝像裝置及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攝像裝置是一種將光學圖像信號轉變為電信號,以便于存儲或者傳輸的裝置,隨著攝像裝置尺寸的不斷減小,其常被配置于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中,隨著攝像技術的發展,用戶對拍攝出的圖片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相關技術中,攝像裝置主要通過鏡頭組的移動實現近焦和遠焦的切換,隨著用于成像的光傳感器的尺寸的增大,鏡頭組的尺寸也隨之增大,使得鏡頭組移動難度增大,對焦困難,拍攝的圖像畫質較差。
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術部分公開的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公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構成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發明內容
本公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攝像裝置及電子設備,可以簡化攝像裝置的結構,提高畫質拍攝效果。
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攝像裝置,包括:
鏡頭組;
液體鏡頭,與所述鏡頭組的光軸同軸設置,所述液體鏡頭包括密封腔體及充滿所述密封腔體的導電流體和絕緣流體,所述導電流體和所述絕緣流體互不相溶,光線能夠在所述導電流體和所述絕緣流體的交界面處折射后進入所述鏡頭組;
支撐件,固定于所述液體鏡頭的外周,且具有露出所述液體鏡頭的通孔;
控制板,在一參考面上的正投影與所述鏡頭組在所述參考面上的正投影互不交疊,所述參考面為垂直于所述光軸的平面,所述控制板與所述液體鏡頭電連接,用于向所述液體鏡頭發送控制信號,以改變所述導電流體和所述絕緣流體的交界面的形狀。
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電子設備,包括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攝像裝置,且具有與所述攝像裝置的支撐件固定連接的蓋體,所述蓋體具有露出所述通孔的開口。
本公開的攝像裝置及電子設備,可通過支撐件可對液體鏡頭進行固定支撐,防止液體鏡頭在使用過程中掉落,光線可從支撐件的通孔進入液體鏡頭,進而通過導電流體和絕緣流體的交界面處折射后進入鏡頭組中,進而實現圖像信息和相位信息的采集,完成拍攝。在此過程中,可通過控制板向液體鏡頭傳輸控制信號,使得在控制信號的作用下,導電流體和絕緣流體的交界面的形狀發生改變,進而通過交界面將光線折射到鏡頭組中,實現對焦。在此過程中,無需移動鏡頭組,也無需設置用于驅動鏡頭組移動的驅動裝置,可簡化結構,降低制造成本;同時,避免了鏡頭組在移動過程中發生抖動,提高畫質拍攝效果。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開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公開的原理。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公開實施方式中攝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公開實施方式中施加電壓U1時液體鏡頭中電潤濕效應的原理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未經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68125.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