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間歇采樣轉發干擾抑制方法、裝置和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67340.8 | 申請日: | 2020-06-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7926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15 |
| 發明(設計)人: | 宮健;郭藝奪;馮存前;李欣;王春陽;肖宇;陳賡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S13/02 | 分類號: | G01S13/02;G01S7/41;G01S7/292;G01S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63 | 代理人: | 鐘揚飛 |
| 地址: | 710038 陜西***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間歇 采樣 轉發 干擾 抑制 方法 裝置 設備 | ||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間歇采樣轉發干擾抑制方法、裝置和設備,所述間歇采樣轉發干擾抑制方法包括:獲取接收信號;對所述接收信號進行時頻變換,得到所述接收信號的時頻信息;從所述時頻信息中,提取包括目標回波信號的第一信號段;對所述第一信號段進行信號重構,得到目標回波信號。本申請實現了對間歇采樣轉發干擾的有效抑制,提高雷達目標探測的準確性。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信號處理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間歇采樣轉發干擾抑制方法、裝置和設備。
背景技術
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對雷達的電子干擾樣式靈活多變,其中,間歇采樣轉發干擾,通過分時收發解決了干擾機天線的收發隔離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全脈沖存儲干擾的轉發延遲時間較大的問題,是當前靈巧噪聲干擾的主要實現形式。目前,針對間歇采樣轉發干擾的識別和抑制手段,在高干信比條件下抑制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大多需要基于對干擾參數的準確估計。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由于干擾的非合作性,干擾參數的辨識方法復雜,且精度很難達到要求,因此局限性較大。
發明內容
本申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間歇采樣轉發干擾抑制方法、裝置和設備,用以實現對間歇采樣轉發干擾的有效抑制,提高雷達目標探測的準確性。
本申請實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間歇采樣轉發干擾抑制方法,包括:獲取接收信號;對所述接收信號進行時頻變換,得到所述接收信號的時頻信息;從所述時頻信息中,提取包括目標回波信號的第一信號段;對所述第一信號段進行信號重構,得到目標回波信號。
于一實施例中,在所述對所述接收信號進行時頻變換,得到所述接收信號的時頻信息之前,還包括:獲取發射信號;根據所述發射信號,對所述接收信號進行去斜處理。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對所述接收信號進行時頻變換,得到所述接收信號的時頻信息,包括:計算所述接收信號的時頻能量矩陣;將所述時頻能量矩陣轉換為灰度信息,得到所述時頻信息。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從所述時頻信息中,提取包括目標回波信號的第一信號段,包括:計算所述時頻信息的二值化分割閾值;根據所述二值化分割閾值,將所述時頻信息轉換為二值化信息;根據所述二值化信息,獲取所述目標回波信號的時域選通特征;利用所述時域選通特征,從所述接收信號中提取所述第一信號段。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對所述第一信號段進行信號重構,得到目標回波信號,包括:根據所述第一信號段的時頻域線性關系和所述時域選通特征,構建信號重構模型;將所述第一信號段輸入所述信號重構模型,輸出所述目標回波信號。
本申請實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間歇采樣轉發干擾抑制裝置,包括:第一獲取模塊,用于獲取接收信號;變換模塊,用于對所述接收信號進行時頻變換,得到所述接收信號的時頻信息;提取模塊,用于從所述時頻信息中,提取包括目標回波信號的第一信號段;重構模塊,用于對所述第一信號段進行信號重構,得到目標回波信號。
于一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獲取模塊,用于獲取發射信號;處理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發射信號,對所述接收信號進行去斜處理。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變換模塊具體用于:計算所述接收信號的時頻能量矩陣;將所述時頻能量矩陣轉換為灰度信息,得到所述時頻信息。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提取模塊具體用于:計算所述時頻信息的二值化分割閾值;根據所述二值化分割閾值,將所述時頻信息轉換為二值化信息;根據所述二值化信息,獲取所述目標回波信號的時域選通特征;利用所述時域選通特征,從所述接收信號中提取所述第一信號段。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重構模塊具體用于:根據所述第一信號段的時頻域線性關系和所述時域選通特征,構建信號重構模型;將所述第一信號段輸入所述信號重構模型,輸出所述目標回波信號。
本申請實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電子設備,包括:存儲器,用以存儲計算機程序;處理器,用以執行本申請實施例第一方面及其任一實施例的方法。
附圖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6734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