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研究自然循環系統動態自反饋特性的實驗裝置和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64752.6 | 申請日: | 2020-06-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2461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07 |
| 發明(設計)人: | 彭傳新;昝元鋒;黃彥平;袁德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
| 主分類號: | G21C17/00 | 分類號: | G21C17/00;G21C15/1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胡曉麗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研究 自然 循環系統 動態 反饋 特性 實驗 裝置 方法 | ||
1.一種自然循環系統動態自反饋特性的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向實驗裝置中注水,在實驗裝置內構成自然循環系統;
步驟2,通過熱源(1)、冷源(4)和流量調節裝置(8)將實驗裝置的流體溫度和流量參數調節至穩定狀態;
步驟3,根據各段流體的溫度和壓力獲得各段流體的密度ρ11~ρ110、ρ21~ρ27、ρ31~ρ33和ρ41;根據各段流體的溫度、壓力和質量流速以及實驗裝置各管的結構參數獲得各段流體的摩擦阻力系數
自然循環系統特性如下式所示:
其中,熱源的長度為L1、截面積為A1、內徑為d1;溫度上升管段的長度為L2、截面積為A2、內徑為d2;上部水平管段的長度為L3、截面積為A3、內徑為d3;溫度下降管段的長度為L5、截面積為A5、內徑為d5;下部水平管段的長度為L6、截面積為A6、內徑為d6;熱源入口管段的長度為L7、截面積為A7、內徑為d7;
P為壓力測點獲得的自然循環系統的壓力;
G為自然循環系統的質量流速;
K4、K8和K9分別為冷源、流量調節裝置和流量測量裝置的總阻力系數;
T11~T110為熱源上各溫度測點獲得的各段流體的溫度;
T21~T27為溫度上升管段上各溫度測點獲得的各段流體的溫度;
T31~T33為溫度下降管段上各溫度測點獲得的各段流體的溫度;
T41為熱源入口管段上各溫度測點獲得的各段流體的溫度;
根據自然循環系統特性計算公式,計算獲得自然循環系統的阻力和驅動力;
步驟4,熱源功率擾動、冷源功率擾動和/或流量擾動條件下,通過按照一定的擾動幅值增加或減小相應的熱源功率、冷源功率和/或流量調節裝置的開度,實時記錄各參數,基于步驟3的分析方法實時分析自然循環系統特性,根據分析結果提取包括溫度、壓力、流量、驅動力、阻力在內的各參數,分析熱源功率擾動、冷源功率擾動和/或流量擾動條件下的自然循環系統動態自反饋特性;
采用以下實驗裝置進行試驗:沿流體流動方向依次包括熱源(1)、冷源(4)和流量調節裝置(8);
所述熱源(1)的輸出端連接有溫度上升管段(2),溫度上升管段(2)的另一端連接至上部水平管段(3);上部水平管段(3)的另一端連接至溫度下降管段(5);溫度下降管段(5)的另一端連接至下部水平管段(6);下部水平管段(6)的另一端連接至熱源入口管段(7);熱源入口管段(7)的另一端連接至熱源(1)的輸入端;
所述上部水平管段(3)上設置冷源(4),下部水平管段(6)上設置流量調節裝置(8);
所述熱源(1)上、溫度上升管段(2)上、溫度下降管段(5)上及熱源入口管段(7)上均設有溫度測點(10);所述下部水平管段(6)上還設有流量測量裝置(9);所述溫度上升管段(2)的入口端設有壓力測點(1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未經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64752.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雙氯芬酸鈉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及其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投影測量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