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57627.2 | 申請日: | 2020-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4608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09 |
| 發明(設計)人: | 劉其霞;顧玉培;胡世棋;楊智聯;季濤;倪朝暉;高強;葛建龍;單浩如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B32B33/00 | 分類號: | B32B33/00;B32B27/30;B32B27/08;B32B27/40;B32B27/12;B32B27/02;B32B27/34;B32B37/06;B32B37/10;B32B37/12;B32B38/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黃欣 |
| 地址: | 226019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輕質高 阻隔 復合 面料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所述復合面料由外至內依次包括功能層、第一阻隔層、承力層、第二阻隔層和熱封層;所述第一阻隔層和第二阻隔層為聚合物阻隔膜;所述第一阻隔層和承力層之間、承力層和第二阻隔層之間,通過熱熔膠粘合。本發明利用高阻隔聚合物優良的阻隔性能,以及多層組合的結構設計,使制得的復合面料具備較高的防護能力,在保障高阻隔性能的同時,控制復合面料的克重,降低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給使用者帶來的負荷。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紡織面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是一種生化防護用面料,具有阻隔能力好、質量輕、強度高以及易加工等優點,使得高阻隔復合面料在氣密型防護服領域受到廣泛關注。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具有優良的防護性能,能夠有效阻止氣態、液態、固態、氣溶膠狀態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以及致病微生物的透過。目前,高阻隔復合材料已廣泛應用于隔絕式生化防護裝備的生產。
高阻隔復合面料所用的阻隔材料主要有橡膠和聚合物薄膜兩類。作為高阻隔復合面料防護能力的承擔者,阻隔材料的選擇關系到復合面料防護能力的高低,以及防護材料綜合性能的優劣。橡膠基阻隔材料較早應用于生化防護領域,這類防護材料主要是由氣密性優良的丁基橡膠、丁腈橡膠、氟橡膠等經過涂層加工與織物復合,通過該方法得到的橡膠基高阻隔復合材料較為厚重,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會給使用者造成較大的生理負擔,降低使用者的行動靈活性。另外單一的橡膠材料存在性能缺陷,例如丁基橡膠對苯類有機溶劑的防護性能差,氟橡膠不耐酮類溶劑,氫化丁腈橡膠防毒性較差等。
目前,高阻隔聚合物薄膜材料的應用是生化防護領域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相比橡膠材料,聚合物膜材料不僅具備良好的阻隔能力,還具有質量輕的優點,有毒有害化學品要透過聚合物防護材料,需要以分子的形式完成材料表面吸附、材料內部擴散和材料異側析出三個過程,這些分子只能從聚合物的非結晶區通過,而無法從材料的結晶區通過。一些阻隔性能好的聚合物材料分子排列規整,結晶度高,化學結構穩定,可有效阻止危化品分子的滲透,且不會給復合面料帶來較大的重量負擔。
隨著市場對于高阻隔材料防護性能和輕量化的要求不斷提高,高阻隔聚合物膜材料在生化防護領域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高阻隔復合面料的阻隔性能和材料重量難以平衡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通過優化其多層結構,在保障高阻隔性能的同時,控制復合面料的克重,降低材料在使用過程中給使用者帶來的負荷。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手段:
一種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由外至內依次包括功能層、第一阻隔層、承力層、第二阻隔層和熱封層;
所述第一阻隔層和第二阻隔層為聚合物阻隔膜;
所述第一阻隔層和承力層之間、承力層和第二阻隔層之間,通過熱熔膠粘合。
進一步地,所述承力層采用輕質高強織物,材質為尼龍或滌綸。
進一步地,所述承力層的克重為30~150 g/m2。優選為60-100 g/m2。
進一步地,所述熱熔膠的材質為聚氨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酯中的一種或幾種。
進一步地,所述聚合物阻隔膜的材質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偏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酯、尼龍或聚乙烯中的一種或幾種。
上述輕質高阻隔復合面料的制備方法,是采用熱壓復合手段將各層材料進行粘合,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取承力層織物備用;
步驟2,在承力層織物的一側熱壓復合膠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通大學,未經南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5762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