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血液巡航的納米生物監測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50977.6 | 申請日: | 2017-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6535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5 |
| 發明(設計)人: | 錢鑫;丁藝;歐華林;尹中川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敏 |
| 主分類號: | G01N33/50 | 分類號: | G01N33/50;G01N33/57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勁創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張鐵蘭 |
| 地址: | 433000 湖北***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血液 巡航 納米 生物 監測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用于血液巡航的納米生物監測器,包括巡航部件、監測部件、傳感部件、骨架部件。通過分子馬達帶動整個檢測器在血液中巡航,實時監測血液中的生化參數,其中,此納米生物監測器應急檢測血液抗原具有較高的響應頻率和極快的響應時間,且不同的癌抗原所用的適配體不同,之間互不影響,具有特異性。監測探針通過電信號傳達給傳感部件后至AR設備主機單元,若參數超過匹配范圍,AR顯示單元便被激活,通過AR設備上顯示各參數信息。本發明采用AR技術進行人體血液的遠程監控,及時直觀,便于向醫生實時彈出圖像信息,醫生據此警告做出診斷并及時聯系病人進行治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納米生物傳感器及AR顯示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血液巡航的納米生物監測器。
背景技術
90%的早期癌癥是沒有明顯癥狀的,我國80%的癌癥患者確診時即屬于中晚期,而癌癥發展到晚期,5年生存率極低,晚期肺癌一般存活期只有1年,肝癌晚期出現黃疸和腹水存活期為1個月至3個月。以死亡率僅次于肺癌和肝癌的胃癌來說,如果病變早期發現,術后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5%至95%,但這僅占我國胃癌患者的近一成,這意味著,許多患者發現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因此,早期診斷,及早治療,及時控制病情是治療癌癥的關鍵。腫瘤標志物是反應腫瘤存在和生長一類重要的生化物質,在癌癥的診斷、療效觀察、監測復發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腫瘤標志物的生物監測,它的結果是分為陽性和陰性。陽性表示受檢測者體內可能有腫瘤,陰性表示受檢測者體內可能還沒有腫瘤。但是它的檢查結果只能得到受檢測者是否存在腫瘤的結果,并沒有辦法得知受檢測者腫瘤的位置。而且假陽性率和假陰性率相對較高,所以目前在臨床上,有很多的監測出癌癥陽性結果的患者,繼續做了多次臨床檢查,同樣找不到腫瘤的病灶,所以這種傳統的腫瘤監測方法的確發現的早,但是并不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納米生物傳感機器是一種進行核酸和蛋白質快速檢測的納米生物機器,它是由多個維度和材質的無機納米結構與多種生物分子組裝組成,實現識別捕獲、信號轉導和級聯放大等功能的集成,從而可以在單體系中一步實現生物檢測的主要步驟。傳統的納米生物傳感器往往僅僅是一種納米材料與一種生物分子(識別元件)的復合,因而難以實現功能的集成。
AR技術即增強現實技術,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把虛擬場景疊加在現實場景中并進行互動,不僅展現了真實世界的信息,而且將虛擬信息同時顯示出來,兩種信息相互補充、疊加。實時進行信息的接收和提醒。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以上檢測血液腫瘤標記物傳統方法的不可信性的問題,從而提供了一種用于血液巡航的納米生物監測器及其AR式應急顯示的方法,利用納米生物傳感器實時監測血液中健康情況,并將信號傳送到AR 設備并應急顯示,醫生根據實時收到的病人信息確定其病灶部位,并即時聯系病人進行進一步檢測和治療。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用于血液巡航的納米生物檢測器,包括:骨架部件、巡航部件、監測部件以及傳感部件。
所述的巡航部件,為三鏈DNA分子馬達。此分子機器不僅是結構材料,還有自身提供動力的作用,其由三條寡核苷酸鏈A、B、C雜交形成鉗狀。通過另一輔助的DNA鏈來實現其開關,其中一條寡核苷酸鏈F與B、C鏈的懸空端雜合,將鉗狀分子閉合,隨后,通過F的互補鏈將鉗狀分子打開,以此循環,從而達到巡航運動的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敏,未經李敏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5097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高溫物性測定儀
- 下一篇:一種裝配式建筑多塊外圍構件吊裝方法及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