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V2X通信與應用聯合測試方法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49600.9 | 申請日: | 2020-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4144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17 |
| 發明(設計)人: | 曾令秋;謝慶龍;韓慶文;袁小涵;葉蕾;張俊俊;王勇;黃流川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W4/44 | 分類號: | H04W4/44;H04W4/46;H04W16/22;H04W24/06 |
| 代理公司: | 重慶雙馬智翔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41 | 代理人: | 顧曉玲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v2x 通信 應用 聯合 測試 方法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V2X通信與應用聯合測試方法及系統,該方法在測試場地的不同測試路段搭建對應不同測試場景的測試系統,當節點上電后,服務器接收節點的上線請求并將其與所屬測試場景綁定;選擇通信環境測試場景并將環境配置信息下發到參與的路側節點;確定應用場景中RV數量、位置并生成相應BSM消息流;HV按照應用流程開始運動及執行消息收發,服務器收集路側節點、HV節點和RV節點的通信數據信息,進行通信與應用的聯合測試分析。本發明同一平臺下進行兩種測試,有利于提高平臺的適用面和安全應用開發的快速診斷。本發明簡單靈活地進行V2X應用流程的控制,精確地復現應用場景;用路側節點模擬實際車輛避免了測試中可能存在的碰撞等安全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外場測試技術領域,涉及一種V2X通信與應用聯合測試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在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過程中,汽車制造商關心如何評估V2V(Vehicle-to-Vehicle)部件的整體性能。很多學者使用仿真平臺進行研究性測試,但仿真平臺通常具有理想化的特點,忽略很多現實因素,且模擬過程不能用于完成車輛功能測試。為了克服基于理論仿真研究的局限性,車間通信的測試必須還原真實的場景。大多數汽車制造商認為,外場測試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在真實場景的實車測試可以為研究者提供更真實,更可靠的研究數據。在過去的幾年中,研究人員和測試機構開發了幾種外場測試方案,并在示范區進行了許多測試,例如美國密歇根州的M-city、中國重慶的智能汽車集成系統測試區(i-VISTA)和瑞典的AstaZero等,福特、通用、本田、現代起亞、奔馳、日產、豐田和大眾等八家汽車制造商共3000輛汽車參與到測試中。此外,亞利桑那州Anthem,加利福尼亞州Palo Alto,弗羅里達州Orlando,密歇根州Oakland County,明尼蘇達州,紐約Long Island和弗吉尼亞州Mclean都建有聯網車輛(Connected Vehicle)實驗場。
目前大多數與V2V相關的外場測試的關注點都集中在應用響應性能上,另外有一些關注點在通信性能上,在2012年,VSC3(Vehicle Safety Communications 3)聯盟就發布了一個大規模的測試方案,使用帶有6個發射器的測試車來模擬不同的車輛密度場景,在100-200輛的規模上進行OEM配置測試、應用程序測試和環路測試。CAMP(Crash AvoidanceMetrics Partnership)和VSC3聯盟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外場試驗。基于CAMP的一些實驗結果,Bin Cheng等人針對交通堵塞情況進行了仿真校準,以改進ns-3仿真模型。利用外場實驗輸出對仿真和實驗進行交叉驗證,相應的模型被用于幾種概念驗證(POC)實驗設計中。但是這些外場測試只是為了評估通信性能,沒有結合應用響應,無法反映通信情況在應用測試中的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特別創新地提出了一種V2X通信與應用聯合測試方法及系統。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V2X通信與應用聯合測試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選擇通信環境測試場景并將環境配置信息下發到參與的路側節點;
確定RV數量,獲取RV的位置和運動狀態信息,根據應用流程生成BSM信息流,將BSM信息動態注入相應節點;
HV按照應用流程開始運動及執行消息收發,服務器收集路側節點、HV節點和RV節點的通信數據信息,進行通信與應用的聯合測試分析。
本發明面向V2V通信測試與應用聯合測試,同一平臺下進行兩種測試,有利于提高平臺的適用面和安全應用開發的快速診斷。本發明可以簡單靈活地進行V2X應用流程的控制,且可以較為精確地復現應用場景;同時,用路側節點模擬實際車輛地方式避免了測試中可能存在的碰撞等安全問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9600.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流化床系統
- 下一篇:一種方便替換線纜的通信電纜塔專用理線器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