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感應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49203.1 | 申請日: | 2020-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13355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02 |
| 發明(設計)人: | 馬庫斯·懷特茲勞斯基;沃爾克·沙爾 | 申請(專利權)人: | 馬勒國際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F41/04 | 分類號: | H01F41/04;H01F38/14;B29C45/14;H02J7/00;H02J50/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匯信合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李宏悅 |
| 地址: | 德國斯***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感應 充電 裝置 制造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感應充電裝置(1)的制造方法,其中,將鐵素體(2)和由織帶(3)纏繞的線圈插入到模具(4)中,以低壓鑄造法或者擠壓轉移成型法或者注射成型法,通過塑料(5)至少部分地包住所述鐵素體(2)和所述織帶(3)。由此,能夠以更加有力的成本并且更簡單地制造充電裝置(1)。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感應充電裝置的制造方法。本發明還涉及一種根據該方法制造的感應充電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同樣在智能手機或者其他電氣設備的無線充電中,感應充電裝置正在變得越來越廣泛。本質上,這樣的感應充電裝置由能夠電激勵的線圈和鐵素體組成,其中通過線圈的激勵而產生磁場,經由所述磁場能夠傳遞能量。鐵素體和線圈通常被注塑到塑料的鑄模材料中,從而能夠將兩個部件二者在彼此間具有預定距離保持,并且同時能夠以保護的方式將它們布置在塑料中。這樣的鑄造通常在具有空腔的對應的外殼中進行,其中所使用的鑄模材料需要達到24小時的較長的硬化時間,憑此設置了長的周期時間,因為感應充電單元需要被立即存儲直到完成能夠鑄模材料的負荷支承。另外,需要通過助黏劑或者等離子方法對外殼(織帶或者線圈以及鐵素體插入并且鑄造在外殼中)進行預處理,從而能夠確保鑄模材料的最佳粘合。在此外殼作為用于鑄模材料的丟棄的模殼是需要的,并且增加了部件的種類。此外,已知的鑄模材料在加工期間散發出容積,例如,這轉而需要特別的職業安全措施,諸如抽吸。而且無氣泡鑄造是困難的。此外,這樣的鑄造裝置是昂貴的,并且維修頻繁的。這尤其是還在于針對每種感應充電裝置將單獨提供外殼。這樣的鑄造的另外的缺點在于只具有大約60HV的硬度的較軟的鐵素體在感應充電裝置的安裝或者隨后的操作期間能夠撕開,并且由此能夠導致能夠傳遞的充電容量的減少。
發明內容
本發明因此關于如下問題:針對感應充電裝置的制造指出一種改進的方法,其尤其是克服了至少一些從現有技術已知的缺點。
根據本發明,該問題由獨立權利要求1的主題解決。有益的實施例為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本發明基于如下的主要構思:首先不再像迄今為止那樣將感應充電器的鐵素體和線圈布置在外殼中并且通過只緩慢硬化的鑄模材料將它們包住,而是通過塑料,以低壓鑄造法或者以擠壓轉移成型法或者以注塑成型法將鐵素體和由織帶纏繞的線圈至少部分地包住,并且由此能夠實現較快的周期時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低制造成本。通過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例如通過低壓鑄造法、擠壓轉移成形或者注塑成型法,導致周期時間只有大約2分鐘,這意味著是迄今為止在鑄造中所需的達到24小時的周期時間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此外,也能夠實現零件種類的減少,因為能夠完全免除迄今為止作為用于鑄模材料的丟棄的模殼所需的外殼。在低壓鑄造法中,在注塑成型法中或者在擠壓轉移成型法中,另外也能夠實現無氣泡制造,憑此能夠明顯地提高所制造的感應充電裝置的質量。整體地,相比于傳統的鑄造設備,也能夠分別明顯地減少投資成本或者工具成本,這尤其是在于能夠免除迄今為止需要用來在包含溶劑的鑄模材料的使用中產生職業安全的抽吸設備,因為分別在根據本發明的低壓鑄造法或者擠壓轉移成型法中能夠使用不含溶劑的塑料。
在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中,例如纏繞為形成線圈的織帶,與鐵素體被插入到模具中并且隨后通過塑料分別至少部分地包住或者鑄造,例如通過導熱的剛質體或者硅樹脂。而且低壓鑄造法的大優點尤其是在于,例如相比于傳統的注塑成型,能夠使用能夠非常柔和地以低壓和低溫施加的低粘度黏合劑,這樣做在某些情況下沒有損壞易受損害的基質,諸如例如織帶或者鐵素體。在低壓鑄造法中,不僅能夠將不含溶劑的塑料用于塑料,而且能夠使用由天然且可再生的原料制成的熱熔性黏合劑,憑此能夠實現明顯的生態優勢。這樣的低壓鑄造法的另外的大優點在于周期時間明顯較少,其中另外在從模具移除之后,所制造的感應充電裝置是完全能夠直接使用的。通過以低壓鑄造法、擠壓轉移成型法或者注塑成型法柔和地嵌入部件,另外能夠通過塑料鑄造實現這些部件的最佳保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馬勒國際有限公司,未經馬勒國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920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