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醫用和工業防護服的濕氣熱量通氣組件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47350.5 | 申請日: | 2020-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8752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06 |
| 發明(設計)人: | 趙懷璞;張文宇;楊彪;游國強;劉凱;張恬;路文芳;鄭建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A41D13/12 | 分類號: | A41D13/12;A41D27/28;A41D13/005;A41D13/0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悅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任曉航;戴威 |
| 地址: | 030006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醫用 工業 防護服 濕氣 熱量 通氣 組件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醫用和工業防護服的濕氣熱量通氣組件,包括安裝在防護服上的自回彈氣囊,自回彈氣囊由獨立的進氣囊和排氣囊組成,進氣囊上設有單向進氣蓄能機構,排氣囊上設有單向出氣蓄能機構。該裝置布置在防護服內部易由四肢、軀干活動觸及壓縮的部位,防護服著裝者運動狀態下,利用著裝者正常工作中的軀體運動作為動力,驅動防護服內外氣體進行受控交換,將防護服內部蓄積的熱量和水汽排出防護服外部,加速著裝者體表汗液蒸發,使防護服內部外部溫度和濕度達到快速平衡。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防護服內外氣流交換控制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醫用和工業防護服的濕氣熱量通氣組件。
背景技術
醫用防護服是防止或有效降低醫務工作者在工作被病毒、細菌等各類病原微生物感染風險的重要防護裝備。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工作,廣大醫務工作者需要長時間穿著防護服。由于現有防護透濕性能較差,造成著裝者體表散熱和排濕不能和環境進行有效交換,導致防護服內溫度升高、濕度增大。醫務工作者長時間在在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工作,不僅加重醫務工作者體力消耗,嚴重時還會導致醫務工作者出現脫水、休克等癥狀的發生,威脅醫務工作者生命健康。
為實現防護服降溫排濕,現有技術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兩種:1、配備防護服內部通風循環除濕裝置,加速防護服內部氣體流動速度,加快體表汗液蒸發速度,實現防護服溫度降低;內部加干燥劑實現除濕;配備降溫背心(相變蓄能材料)。2、采用外接溫濕度適宜的清潔壓縮空氣持續性向防護服內部進行送風,送風保持較高的流速以實現防護服內的微正壓,從而使防護服內部保持舒適的溫濕度環境。
此兩種方案均存在弊端:方案一采用防護服內部配備通風循環除濕裝置,醫務工作者需攜帶該裝置進行長時間工作,無疑將醫務工作者的負荷,增加體力消耗;另外由于通風循環除濕裝置由電池提供動力,受限于電池供電能力,失電后防護服內溫度濕度將快速回升;另外干燥劑吸濕飽和后,無法進行濕度調節。
方案二采用外接溫濕度適宜的清潔壓縮空氣持續性向防護服內部進行送風,采用此種技術方案,醫務工作者需要配備長管供氣裝備,造成醫護人員活動范圍受限;而且此方案需要配備成套的氣體凈化設備;最重要的是,現有醫用防護服材料輕薄,采用此種方案需對防護服進排氣閥門等部位進行加強設計,并對現有防護材料性能等方面的驗證,因此,設計一款用于醫用和工業防護服的濕氣熱量通氣組件尤為重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醫用和工業防護服的濕氣熱量通氣組件。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醫用和工業防護服的濕氣熱量通氣組件,包括安裝在防護服上的自回彈氣囊,自回彈氣囊由獨立的進氣囊和排氣囊組成,進氣囊上設有單向進氣蓄能機構,排氣囊上設有單向出氣蓄能機構。
進一步,所述單向進氣蓄能機構包括安裝在進氣囊外側的單向過濾進氣閥,安裝在進氣囊內側的單向排氣閥以及填充在進氣囊內部的回彈材料,進氣囊的外側對應防護服的外部,進氣囊的內側對應防護服的內部。
進一步,所述單向出氣蓄能機構包括安裝在排氣囊外側的單向排氣閥,安裝在排氣囊內側的單向進氣閥以及填充在排氣囊內部的回彈材料,排氣囊的外側對應防護服的外部,排氣囊的內側對應防護服的內部。
進一步,當施加外力壓縮進氣囊時,進氣囊外側設置的單向過濾進氣閥關閉,進氣囊內側單向排氣閥開啟,進氣囊內氣體通過單向排氣閥向防護服內部流動,進氣囊內填充的回彈材料被壓縮蓄能;當外力消失后,進氣囊內填充的材料迅速回彈,內側單向排氣閥關閉,外側單向過濾進氣閥開啟,外部氣體經過過濾后進入進氣囊內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未經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735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