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系統及其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44981.1 | 申請日: | 2020-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916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0 | 
| 發明(設計)人: | 賀建峰;王紅學;梅周盛;潘世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漢騰汽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15/035 | 分類號: | B60K15/035;B60K15/05;B60K15/03 | 
| 代理公司: | 南昌合達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6142 | 代理人: | 李旦 | 
| 地址: | 334000 江西省***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混合 動力 車型 加油 系統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系統,包括:加油開啟按鈕、加油口蓋、BCM、油箱壓力傳感器、ECU、FTIV閥、儀表板和碳罐控制閥,所述加油開啟按鈕與所述BCM通訊連接,所述BCM通過硬線與所述ECU通訊連接,所述油箱壓力傳感器與所述ECU通訊連接,所述BCM與所述儀表板通訊連接,所述ECU與所述FTIV閥通訊連接,所述碳罐控制閥與所述ECU通訊連接。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方法。本發明在駕駛員下達加油命令后,主動釋放油箱內部壓力,并在油箱內部壓力卸掉之后,自動打開加油口蓋,可以有效保護駕駛員安全。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汽車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方法,同時還涉及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系統。
背景技術
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常規的車用燃料作為動力來源(或使用常規的車用燃料、采用新型車載動力裝置),綜合車輛的動力控制和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的技術原理先進、具有新技術、新結構的汽車。面對節能與環保的雙重壓力,汽車工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BEV)是指以車載電源為動力,用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各項要求的車輛。隨著汽車方面各種技術的發展,現在在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上的發展也取得了進步。
隨著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措施越來越嚴格,新能源汽車(例如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已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目前最有實用性價值并已有商業性運轉的模式,只有混合動力汽車。
混合動力汽車的動力模式分為發動機驅動和電驅動,對于一些強混車型(主要依靠電驅動),存在長時間使用電驅動模式,發動機很長一段時間不工作的情況。同時為滿足國六法規排放要求,燃油蒸汽又無法通過炭罐排出,因此必須將燃油蒸汽全部控制在燃油箱內部,即高壓油箱系統。
高壓油箱系統的燃油箱內部壓力較高,如此時駕駛員貿然打開加油口蓋進行加油,油箱內部燃油會因為高壓形成反噴,對駕駛員安全造成很大威脅。由此需要設計一種加油泄壓策略,在駕駛員打開加油口蓋前將油箱內部壓力泄掉。
因此,我們提出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系統及其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本發明在駕駛員下達加油命令后,主動釋放油箱內部壓力,并在油箱內部壓力卸掉之后,自動打開加油口蓋,可以有效保護駕駛員安全,而提出的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系統及其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國六混合動力車型加油泄壓系統,包括:加油開啟按鈕、加油口蓋、BCM、油箱壓力傳感器、ECU、FTIV閥、儀表板和碳罐控制閥,所述加油開啟按鈕與所述BCM通訊連接,所述BCM通過硬線與所述ECU通訊連接,所述油箱壓力傳感器與所述ECU通訊連接,所述BCM與所述儀表板通訊連接,所述ECU與所述FTIV閥通訊連接,所述碳罐控制閥與所述ECU通訊連接;
所述加油開啟按鈕用于駕駛員進行控制所述加油口蓋的啟閉;
所述BCM用于在駕駛員按下所述加油開啟按鈕時通過硬線喚醒所述ECU,同時發送加油請求信號給所述ECU;
所述油箱壓力傳感器用于檢測油箱壓力并發送給所述ECU;
所述ECU用于接收所述油箱壓力傳感器檢測的油箱壓力,并計算泄壓等待時間給所述儀表板,然后通過所述BCM控制所述FTIV閥和所述碳罐控制閥的啟閉;
所述儀表板用于顯示所述ECU計算的泄壓等待時間及所述加油口蓋的啟閉狀態。
優先的,所述ECU中設置有泄壓失敗故障模塊,所述泄壓失敗故障模塊用于在所述ECU未發送所述FTIV閥開啟信號或油箱壓力未下降,進行故障報警,并點亮維修指示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漢騰汽車有限公司,未經漢騰汽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498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