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配電柜的降溫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43720.8 | 申請日: | 2020-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17181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3 |
| 發明(設計)人: | 高東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阜陽騰冠電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B1/56 | 分類號: | H02B1/56;H02B1/30;H02J7/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風雅頌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王剛 |
| 地址: | 236000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配電柜 降溫 系統 | ||
本說明書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配電柜的降溫系統,涉及配電柜技術領域,所述降溫系統包括:底座、柜體、頂蓋、進水口、出水口、出氣口、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散熱窗口、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控制器、蓄電池、風力發電機、變壓整流器、制冷裝置、第一旋轉開關閥、第一驅動電機、第二旋轉開關閥、第二驅動電機、處理器和天氣狀態監測器;本發明提供的降溫系統,在雨天時,利用雨水進入配電柜的管道內進行降溫,在有風時,利用自然風進入配電柜內進行降溫,同時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結合發電,為配電柜內各部件供電,無需額外能耗,多種降溫方式的結合,能夠為配電柜內部持續有效降溫,且整體結構簡單,低能環保。
技術領域
本說明書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涉及配電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配電柜的降溫系統。
背景技術
配電柜分為動力配電柜和照明配電柜,計量柜,是配電系統的末級設備。配電柜是電動機控制中心的統稱,適合使用過程負荷比較分散,回路較少的場合,它們把上一級配電設備某一電路的電能分配給就近的負荷。
配電柜中的電器元件在工作時會產生一定的熱量,尤其在密封的配電柜中,產生的大量熱量難以散發會對配電柜內的元器件產生影響,降低使用壽命和工作性能。現有技術中常見的對于配電柜的散熱降溫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外界自然風的流動對配電柜內部進行散熱降溫,另一種則是利用內置風扇來吹風降溫,這兩種方式雖然都能起到一定效果的降溫作用,但自然風的產生和流動不穩定,難以持續降溫,而持續使用風扇的方式需要使配電柜外接供電設備,產生一定額外能耗,影響配電柜的低能環保特點。因此,提供一種用于配電柜的降溫系統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說明書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配電柜的降溫系統,采用多種降溫方式結合,能夠為配電柜內部持續有效降溫,整體結構簡單,且無需額外能耗,低能環保。
基于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用于配電柜的降溫系統,所述降溫系統包括:
底座、柜體、頂蓋、進水口、出水口、出氣口、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散熱窗口、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控制器、蓄電池、風力發電機、變壓整流器、制冷裝置、第一旋轉開關閥、第一驅動電機、第二旋轉開關閥、第二驅動電機、處理器和天氣狀態監測器;
所述柜體固定安裝在所述底座上方,在所述柜體的頂部固定連接頂蓋,所述頂蓋上設置進水口,分別在所述柜體底部兩側設置出水口和出氣口,所述出水口與柜體外部連通,出氣口與柜體內部連通,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柜體上方,上端連接所述進水口,下端與設置在柜體內的第二管道連接,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分別與出水口和出氣口連接;
所述太陽能電池板固定安裝于所述頂蓋的上方,所述太陽能控制器和蓄電池固定安裝在所述柜體與頂蓋之間,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通過太陽能控制器與所述蓄電池連接,利用太陽能發電并傳送到蓄電池中;
在所述柜體的側面開有散熱窗口,所述風力發電機位于所述散熱窗口外,所述變壓整流器固定安裝在所述柜體與頂蓋之間,所述風力發電機通過變壓整流器與所述蓄電池連接,利用風力發電并傳送到蓄電池中;
在所述柜體與頂蓋之間還固定安裝制冷裝置,所述制冷裝置與所述第一管道連接,在連接處設置第一旋轉開關閥,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旋轉開關閥連接;所述第一旋轉開關閥利用旋轉實現上位和下位的切換,當第一旋轉開關閥位于上位時,所述制冷裝置與所述第二管道連通,當第一旋轉開關閥位于下位時,所述進水口與所述第二管道連通;
在出水口和出氣口連接處設置第二旋轉開關閥,所述第二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二旋轉開關閥連接,所述第二旋轉開關閥利用旋轉實現上位和下位的切換,當第二旋轉開關閥位于上位時,所述第二管道與出水口連通,當第二旋轉開關閥位于下位時,所述第二管道與出氣口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阜陽騰冠電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經阜陽騰冠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372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