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加熱元件的測溫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41366.5 | 申請日: | 2020-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6495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文良;俞健;張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新型煙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K7/02 | 分類號: | G01K7/02;G01K1/14;A24F40/46 |
| 代理公司: | 上海華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徐穎聰 |
| 地址: | 20008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加熱 元件 測溫 系統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加熱元件的測溫系統,包括:加熱元件固定機構,用于固定加熱元件;測溫元件,用于測量加熱元件的溫度;測溫元件固定機構,包括支架和壓緊組件,壓緊組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壓緊組件的第一端和支架固定連接,壓緊組件的第二端設置有隔熱部,壓緊組件通過隔熱部將測溫元件壓緊在加熱元件的表面。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不會將加熱元件的熱量過多的傳導至其他部件;也無需根據加熱元件的結構調整壓緊組件的結構,通用性更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煙草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加熱元件的測溫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氣霧產生裝置的加熱元件,其表面溫度的測量方式大致分為兩種,紅外熱成像方式以及測溫元件測量法,前者為非接觸式測量,后者為接觸式測量。
紅外熱成像法為非接觸式,將物體表面的溫度分布轉換成人眼可見的圖像,以不同顏色顯示物體表面溫度分布,可以捕捉到區域內的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等多項參數。但是紅外熱成像法易受環境因素影響(環境溫度,空氣中的灰塵等);并且對于光亮或者拋光的金屬表面的測溫讀數影響較大。
測溫元件測量法其基本原理是兩種不同成份的材質導體組成閉合回路,當兩端存在溫度梯度時,回路中就會有電流通過,此時兩端之間就存在電動勢,通過高速數據采集儀轉換成溫度。測溫元件測量法不易受環境干擾,但是需要測量端與待測量表面緊密接觸。
現有技術中公開了多種測溫元件的固定方法。例如,使用膠水將測溫元件粘貼或者是直接將測溫元件焊接至被測物體表面。又如現有技術1(CN204495478U)中也公開了一種熱電偶的固定裝置,包括固定部和隔熱層,固定部上設有卡設在待測部件上的卡槽,隔熱層設置在卡槽內隔離固定部和待測部件,測溫元件通過固定部和隔熱層上的過線通孔貼合在待測部件表面。再如現有技術2(CN203405281U)中公開了一種熱電偶的固定裝置,包括隔熱部,隔熱部內形成有與待測件適配的筒型腔,所述隔熱部內壁還設有容置所述測溫元件的安裝槽。通過該固定機構,可以使容置于安裝槽的測溫元件與待測件貼緊,完成溫度測量,通過隔熱部避免環境溫度對測溫元件溫度測量的影響。
發明內容
然而,由于氣霧產生裝置的加熱元件的表面溫度基本在200~400℃,溫度相對較高,形狀多變,并且需要測量加熱元件表面多個區域的溫度。使用傳統方式如膠水粘貼或焊接至被測物體表面等并不適用于測量氣霧產生裝置的加熱元件的表面溫度;而采用現有技術中的熱電偶的固定裝置,根據不同形狀的加熱元件,需要特制與加熱元件匹配的具有不同形狀的內腔的固定裝置;并且由于加熱元件溫度過高,即便是采用隔熱材料沿周向包裹加熱元件,由于接觸面積大,隔熱部依舊會將加熱元件的熱量過多的傳導到外界;此外,這種周向包覆的方式也不適于準確控制測溫元件與加熱元件表面接觸位置,不能準確定位測量加熱元件某一特定區域的溫度。
因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專門用于加熱元件的測溫系統,該加熱元件的測溫系統可以確保測溫元件測量端與加熱元件表面緊密接觸,同時又不會將加熱元件的熱量過多地傳導至其他部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加熱元件的測溫系統,包括:
加熱元件固定機構,用于固定加熱元件;
測溫元件,用于測量加熱元件的溫度;
測溫元件固定機構,包括支架和壓緊組件,壓緊組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壓緊組件的第一端和支架固定連接,壓緊組件的第二端設置有隔熱部,壓緊組件通過隔熱部將測溫元件壓緊在加熱元件的表面。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壓緊組件一端與支架固定連接,通過調整壓緊組件和加熱元件的相對位置,壓緊組件的另一端即可將測溫元件壓緊在加熱元件表面,不需要根據加熱元件的形狀設置對應的環形凹槽,通用性更強;并且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周向包覆的固定方式,只需要壓緊組件的一個端面與加熱元件表面接觸,不需要與加熱元件表面配合,可以將壓緊組件的與加熱元件接觸的端面設置到最小,減少接觸面積,進一步減少熱量的散失。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新型煙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新型煙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136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