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輸料穩定的智能紡織設備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40181.2 | 申請日: | 2020-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7117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7-23 |
| 發明(設計)人: | 王浩 | 申請(專利權)人: | 沅江市凱祥紡織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19/00 | 分類號: | B23P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專贏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97 | 代理人: | 李斌 |
| 地址: | 413100 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穩定 智能 紡織設備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種輸料穩定的智能紡織設備,包括紡織機(1)和機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織機(1)通過螺栓連接在底座(3)上,所述底座(3)側壁焊接有套管(4),所述機架(2)側壁通過螺栓連接有插頭(5),所述插頭(5)端部插接在套管(4)中間,所述插頭(5)內部空腔中通過轉軸連接有卡塊(6),所述套管(4)側壁開設有與卡塊(6)相匹配的卡槽結構;
所述機架(2)中間側邊通過螺栓連接有第一電動推桿(7),所述機架(2)側壁通過螺栓連接有滑軌(13),一組所述滑軌(13)中間滑動卡接有滑塊(8),所述滑塊(8)通過螺栓連接在第一電動推桿(7)主軸端部,所述滑塊(8)上端一側滑動連接有支撐塊(9),所述滑塊(8)側邊同規格螺栓連接有第二電動推桿(10),所述第二電動推桿(10)端部通過螺栓與支撐塊(9)連接,所述支撐塊(9)上端中間位置開設有與紡織機(1)上料輥軸相匹配的凹槽結構;
所述機架(2)側邊通過螺栓連接有第三電動推桿(11),所述第三電動推桿(11)主軸端通過螺栓連接有頂塊(12),所述頂塊(12)側壁滑動連接在另一組所述滑軌(13)中間,所述頂塊(12)端部開設有弧形槽結構;
所述插頭(5)內部通過螺栓連接有第一彈簧(14),所述第一彈簧(14)另一端通過螺栓連接在卡塊(6)底部,所述插頭(5)前端為弧形邊結構,所述卡塊(6)上端開設有與套管(4)側壁凹槽相匹配的斜面結構,且所述卡塊(6)前端面為平面;
所述機架(2)側壁凹槽內通過轉軸連接有踏板(15),所述踏板(15)端部通過螺栓連接有繩索(16),所述繩索(16)插接在插頭(5)內部,且所述繩索(16)另一端插接在第一彈簧(14)中間并通過螺栓與卡塊(6)底部連接;
所述機架(2)下端一側通過螺栓連接有蓄電池(17)和正反轉開關(18),所述正反轉開關(18)通過導線與蓄電池(17)電性連接,且所述正反轉開關(18)數量為三組,三組所述正反轉開關(18)分別通過導線與第一電動推桿(7)、第二電動推桿(10)和第三電動推桿(11)電性連接;
所述機架(2)底部通過螺栓連接有萬向輪(19),所述萬向輪(19)數量至少為四組,且四組所述萬向輪(19)等間距分布在機架(2)底部;
所述滑塊(8)上端側壁開設有導向槽(20),所述支撐塊(9)側邊通過螺栓連接有導向桿(21),所述導向桿(21)端部插接在導向槽(20)內部;
所述機架(2)側邊通過螺栓連接有位于滑軌(13)下端的限位塊(22),所述限位塊(22)數量為兩組,且兩組所述限位塊(22)分別位于滑塊(8)和頂塊(12)下方,且所述限位塊(22)中間開設有與滑塊(8)和頂塊(12)側壁凸起相匹配的凹槽結構,所述第一電動推桿(7)和第三電動推桿(11)主軸卡接在限位塊(22)中間位置;
所述滑塊(8)和頂塊(12)下端分別通過螺栓連接有規格相同的第二彈簧(23),兩組所述第二彈簧(23)分別套接在第一電動推桿(7)和第三電動推桿(11)主軸外側,且所述第二彈簧(23)下端通過螺栓與限位塊(22)連接;
所述底座(3)與機架(2)下端側壁相貼合,且所述滑塊(8)和頂塊(12)長度相等,所述滑塊(8)和頂塊(12)端部凸起間距相等。
2.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料穩定的智能紡織設備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安裝有萬向輪(19)的機架(2)移動到安裝有紡織機(1)的底座(3)側邊,然后將機架(2)側壁的插頭5與底座(3)側壁的套管(4)對齊,施力將插頭(5)插入套管(4)內部,插入時套管(4)側壁會優先與插頭(5)側壁安裝的卡塊(6)接觸,沿著卡塊(6)的斜面將卡塊(6)擠壓入插頭(5)內側凹槽中,繼續將機架(2)向內推進,使得機架(2)側壁與底座(3)側壁相貼合,此時插頭(5)內部安裝的卡塊(6)會與套管(4)內部的卡槽相對齊,在第一彈簧(14)的彈力作用下,將卡塊(6)向外彈出,使得插頭(5)在卡塊(6)的配合下,卡接在套管(4)中,維持機架(2)和底座(3)連接結構的穩定;
步驟二、當機架(2)和底座(3)側壁緊密貼合時,此時第三電動推桿(11)端部安裝的頂塊(12)位于紡織機(1)的輥軸下方,通過正反轉開關(18)接通第三電動推桿(11)的電源,使得第三電動推桿(11)帶動頂塊(12)沿著滑軌(13)上升,當頂塊(12)與紡織機(1)的輥軸接觸時,繼續上升會帶動紡織機(1)輥軸脫離與紡織機(1)的框架,輥軸會沿著頂塊(12)端部的斜面結構移動到頂塊(12)中間凹槽處,通過正反轉開關(18)調整第三電動推桿(11)反向工作,帶動頂塊(12)下降,從而將用完的輥軸取出,并移動到不影響新的輥軸工作的限位塊(22)上方,且第二彈簧(23)用于對頂塊(12)進行緩沖,降低輥軸在頂塊(12)端部斜面移動時帶來的沖擊力度;
步驟三、當用完的輥軸下降到指定位置后,通過正反轉開關(18)接通第一電動推桿(7)的電源,使第一電動推桿(7)驅動滑塊(8)沿著滑軌(13)上升一定的距離,保證新的輥軸高于紡織機(1)的輥軸架,方便新的輥軸安全對接;
步驟四、當滑塊(8)上升到指定高度后,通過正反轉開關(18)接通對應第二電動推桿(10)的電源,第二電動推桿(10)工作帶動支撐塊(9)沿著滑塊(8)上端面滑槽移動,安裝在支撐塊(9)側壁的導向桿(21)用于配合滑塊(8)上端的導向槽(20)對支撐塊(9)的移動距離進行限定,當支撐塊(9)端部卡接的新的輥軸與紡織機(1)輥軸架位置相對齊時,斷開第二電動推桿(10)的電源;
步驟五、再次通過正反轉開關(18)接通對應第一電動推桿(7)的電源,控制第一電動推桿(7)帶動滑塊(8)下降,使新的輥軸對齊卡接在紡織機(1)輥軸架中間凹槽內,完成輥軸更換工作,并繼續下降,使得第一電動推桿(7)帶動滑塊(8)下降到支撐塊(9)與新的輥軸無接觸的高度;
步驟六、此時通過正反轉開關(18)接通對應第二電動推桿(10)的電源,控制第二電動推桿(10)將支撐塊(9)拉動到原始的位置,方便下一次放置輥軸使用;
步驟七、按壓踏板(15),踏板(15)會通過繩索(16)拉動卡塊(6)下降,同時會壓縮第一彈簧(14),卡塊(6)回縮入插頭(5)內部,斷開與套管(4)的限位配合,向外拉動機架(2)使得插頭(5)從套管(4)內部脫離,方便將機架(2)移走,并將機架(2)中間頂塊(12)的輥軸轉移,再次上料時,將機架(2)移動到輥軸側壁,將頂塊(12)端部與輥軸主軸對齊,通過第三電動推桿(11)帶動頂塊(12)上升,將輥軸提升到滑塊(8)上端與支撐塊(9)端面持平,此時移動輥軸,將輥軸轉移到支撐塊(9)端部凹槽中,完成備料操作,方便下一次的上料更換輥軸作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沅江市凱祥紡織有限公司,未經沅江市凱祥紡織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40181.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