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斜齒輪行星傳動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36647.1 | 申請日: | 2020-06-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3720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14 |
| 發明(設計)人: | 李軒;孫立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H1/32 | 分類號: | F16H1/32;F16H57/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誠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 地址: | 2150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齒輪 行星 傳動 機構 | ||
1.一種斜齒輪行星傳動機構,包括太陽輪、行星輪和內齒輪,所述太陽輪和內齒輪均與所述行星輪相嚙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輪、行星輪和內齒輪均為斜齒輪,所述太陽輪的法向齒廓曲線為圓弧曲線,所述行星輪的法向齒廓曲線為擺線曲線,所述內齒輪的法向齒廓曲線和所述擺線曲線為共軛曲線;
所述擺線曲線由所述圓弧曲線做包絡運動形成,所述內齒輪的法向齒廓曲線由所述擺線曲線做包絡運動形成;
所述太陽輪的齒面方程為:
其中,x1、y1、z1分別表示太陽輪齒面的x、y、z方向的坐標,e為太陽輪法向齒廓的分布圓半徑,ρ為太陽輪法向齒廓的圓弧半徑,n1為太陽輪齒數,為太陽輪相鄰輪齒之間的夾角,k=±1,γ為圓弧圓心與太陽輪中心連線的偏轉角,p1=R1tanβ為太陽輪螺距系數,R1=a/(i12+1)為太陽輪基圓半徑,a為太陽輪與行星輪的中心距,i12=n2/n1為行星輪與太陽輪齒數比,n2為行星輪齒數,β為螺旋角,為太陽輪螺旋轉角變量,為太陽輪螺旋轉角最大值,B為齒輪寬度,θ1∈[θ1o,θ1t]為太陽輪齒廓角參量,θ1o為太陽輪齒廓角參量最小值,θ1t為太陽輪齒廓角參量最大值;
所述行星輪的齒面方程為:
其中,x2、y2、z2分別表示行星輪齒面的x、y、z方向的坐標,a為太陽輪與行星輪中心距,為行星輪相鄰輪齒之間的夾角,α1表示太陽輪旋轉角度,α2表示行星輪的法向齒廓曲線形成過程中行星輪的旋轉角度,p2=-R2tanβ為行星輪螺距系數,R2=ai12/(i12+1)為行星輪基圓半徑,為行星輪螺旋轉角變量,為行星輪螺旋轉角最大值,θ2∈[θ2o,θ2t]為行星輪齒廓角參量,θ2o為行星輪齒廓角參量最小值,θ2t為行星輪齒廓角參量最大值;
所述內齒輪的齒面方程為:
其中,x3、y3、z3分別表示內齒輪齒面的x、y、z方向的坐標,n3為內齒輪齒數,為內齒輪相鄰輪齒之間的夾角,β2表示內齒輪的法向齒廓曲線形成過程中行星輪的旋轉角度,β3表示內齒輪的旋轉角度,i23=n3/n2為內齒輪與行星輪齒數比,p3=-R3tanβ為內齒輪螺距系數,R3=2R2+R1為內齒輪基圓半徑,為內齒輪螺旋轉角變量,為內齒輪螺旋轉角最大值,θ3∈[θ3o,θ3t]為內齒輪齒廓角參量,θ3o為內齒輪齒廓角參量最小值,θ3t為內齒輪齒廓角參量最大值。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齒輪行星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齒輪齒數n3=n1+2n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齒輪行星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輪的布置數量為N,且令W=2(n1+n2)/N,則W為整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斜齒輪行星傳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陽輪、行星輪與內齒輪均采用人字形齒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大學,未經蘇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3664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