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稠油降黏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稠油降黏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28266.9 | 申請日: | 2020-06-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801645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4-07 |
| 發明(設計)人: | 高敏;江建林;喬富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09K8/58 | 分類號: | C09K8/58;C09K8/584;C09K8/588;C08G8/24;E21B43/2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稠油降黏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稠油降黏 | ||
本發明涉及稠油降黏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稠油降黏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稠油降黏的方法。所述稠油降黏劑含有生物酚?醛低聚物和滲透劑,所述生物酚?醛低聚物采用腰果酚和/或腰果殼油與醛類在催化劑存在條件下反應制得,所述滲透劑為氟碳型表面活性劑。采用本發明的稠油降黏劑進行稠油降黏,能夠有效降低稠油的動力黏度,且降黏后稠油在高溫條件下能長期保持穩定,該降黏劑具有使用濃度低、成本低廉、制備簡單且環保的特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稠油降黏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稠油降黏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稠油降黏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普通原油不斷消耗,稠油開采變得越來越重要。稠油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儲量豐富,是一個巨大的潛在資源,將在今后的原油生產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我國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塔河油田、中原油田稠油油藏地質資源非常豐富,降低稠油黏度是稠油開發和舉升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化學降黏法是較為常用的稠油開采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乳化降黏和油溶性降黏兩種方法。乳化降黏是指在乳化降黏劑(主要是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使稠油的W/O型乳狀液轉變成O/W型乳狀液,從而達到降黏的目的,雖然乳化降黏劑降黏效率高,但乳化降黏劑對稠油的選擇性強,降黏效果易受到油、水組成的影響,同時乳化降黏過程形成大量O/W型乳狀液也會對后期原油破乳脫水產生不利的影響。油溶性降黏是通過利用分子結構中極性基團與稠油中的瀝青質、膠質相互作用,破壞膠質和瀝青質的聚集形態,從而降低原油黏度,與乳化降黏相比,該方法不會對后期原油破乳脫水產生不利的影響。
CN102585792A公開了一種用于超稠油的低成本環保油溶性降黏劑,該降黏劑由主劑、溶劑和引發劑組成,所述主劑由地溝油、芳香烴和含有酸酐的烯烴組成。該方法通過以地溝油作為降黏組分,降低了降黏劑的成本,該降黏劑在與稀油摻稀降黏過程中使用,對塔河油田稠油的降黏率達到90%以上。
CN104628934A公開了一種陰離子型油溶性降黏劑及其制備方法,該油溶性降黏劑由甲基丙烯酸十八脂、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苯乙烯及丙烯酸四種單體以氧化-還原引發劑引發經乳液聚合而成,將該降黏劑對黏度17592~29353mPa·s原油的降黏率最高為59.29%。
CN104629704A公開了一種低分子超支化油溶性稠油降黏劑及其制備方法,該降黏劑由乙二胺、苯乙酮、甲醛、丙烯酸丁酯及溶劑1,4-二氧六環組成,其中乙二胺、苯乙酮、甲醛和丙烯酸丁酯通過曼尼希反應制得超支化的油溶降黏劑,該降黏劑對新疆稠油的降黏率達到36.86%。
以上現有油溶性降黏劑主要是在降凝劑基礎上發展起來以高分子聚合物為主的降黏和溶劑稀釋作用為主,種類較少,且聚合物合成過程操作復雜,聚合度也不易控制,而聚合物和分子量對降黏效果都有一定影響,制備難度高,未反應的單體也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研制一種能滿足稠油開采需要,又具有環保性、制備簡單和成本低廉的降黏劑非常有必要。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稠油降黏劑及其制備方法和稠油降黏方法,本發明的稠油降黏劑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并使降黏后稠油在高溫下長期保持穩定,并具有成本低廉和環保等特點。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稠油降黏劑,該稠油降黏劑含有生物酚-醛低聚物和滲透劑,其中,所述生物酚-醛低聚物采用腰果酚和/或腰果殼油與醛類縮合得到,所述滲透劑為氟碳型表面活性劑。
所述生物酚-醛低聚物中,生物酚和醛的重量比為10~30:1,優選為12~20:1。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稠油降黏劑的制備方法,包括:(1)制備生物酚-醛低聚物;(2)將生物酚-醛低聚物與滲透劑混合。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稠油降黏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使稠油與稠油降黏劑接觸,其中,所述稠油降黏劑為本發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稠油降黏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28266.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