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熒光探針傳感器、其制作方法及檢測伏馬毒素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524171.X | 申請日: | 2020-06-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2375020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8-05 |
| 發明(設計)人: | 曹建華;宮斌;吳子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島貞開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C311/41 | 分類號: | C07C311/41;C07C303/40;C09K11/06;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山東重諾律師事務所 37228 | 代理人: | 冷奎亨 |
| 地址: | 266000 山東省青島市高新區河東路***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熒光 探針 傳感器 制作方法 檢測 毒素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熒光探針傳感器、其制作方法及檢測伏馬毒素的方法。所述熒光探針傳感器集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與熒光探針分子于一體,具有制備簡單,易于操作,靈敏度高,選擇性好,同時能夠實時在線檢等優點。采用熒光傳感器對伏馬毒素進行檢測,同時考慮到伏馬毒素的水溶性極好并且分子結構中含有多個羧基,所以實現了在水溶液中對FB1直接進行定量分析,即不需要對其進行衍生化,也不需要對其化學分解,而且檢測的靈敏性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熒光探針傳感器、其制作方法及檢測伏馬毒素的方法。
背景技術
伏馬毒素是由串珠鐮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在一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繁殖產生的水溶性次級代謝產物,是由不同的多氫醇和丙三酸組成的結構類似的雙酯化合物,其骨架結構是一條由19或20個碳原子組成的直鏈,各種羧基、羥基及酯鍵分布在骨架雙側所組成,主要污染玉米、大米、小麥等谷物及其制品。目前發現的伏馬毒素主要有FA1、FA2、FB1、FB2、FB3、FB4、FC1、FC2、FC3、FC4等11種,其中FB1是其主要成分。伏馬毒素純品為白色或淡黃色針狀吸濕性粉末,易溶于水和乙腈、甲醇等極性溶劑;無紫外吸收基團和熒光特性;伏馬毒素在乙腈-水(體積比為1:1)中-18℃能夠穩定保存,對一般的加熱處理很穩定,在100℃下的半衰期為175min,對串珠鐮刀菌的培養基煮沸30min,在60℃烘干24h,結果發現,其含有的FBl沒有任何損失,故伏馬毒素是一種穩定性強,并且不利有常規方法檢測和消除的有害物質。其中伏馬毒素B1毒性最強,污染最普遍。伏馬毒素通過抑制神經酰胺合成酶的活性,發揮其毒性作用,并可經食物鏈傳播,嚴重危害畜禽和人類的健康。伏馬毒素是動物飼料中常見的霉菌毒素之一,伏馬毒素對不同種屬動物的毒性不盡相同,能引起馬腦白質軟化癥、豬肺水腫等疾病,給多種動物肝臟,腎臟造成損傷,甚至引起腫瘤發生,且人食管癌和神經管型缺陷病也可能與伏馬毒素有關,對畜禽和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與加利福尼亞環境保護機構已宣布伏馬毒素為人類潛在的致癌物質(2B級致癌物)。所以對伏馬毒素的研究已成為當今關注的熱點。并且深入研究伏馬毒素的檢測新手段,對人類的健康問題以及食品檢驗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伏馬毒素主要損傷動物心臟、肝臟、肺臟、腎臟等器官。雖然FB1、FB2和FB3的結構非常相似,由于FB1的廣泛性分布以及毒性最強,所以對伏馬毒素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FB1。伏馬毒素被發現以來,其檢測方法便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國內外常用檢測伏馬毒素的方法有薄層層析法(TLC)、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氣譜質譜聯用法(GC/MS)、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親和柱-熒光法等方法。
對比以上方法發現,伏馬毒素的檢測主要是受限于伏馬毒素既沒有紫外吸收官能團,也沒有熒光特性,所以現有伏馬毒素的檢測方法存在制作復雜,操作難度大,靈敏度低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熒光探針傳感器、其制作方法及檢測伏馬毒素的方法,以解決伏馬毒素的檢測主要是受限于伏馬毒素既沒有紫外吸收官能團,也沒有熒光特性,所以現有伏馬毒素的檢測方法存在制作復雜,操作難度大,靈敏度低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熒光探針傳感器,集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與熒光探針分子于一體,其化學結構式為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熒光探針傳感器的制作方法,其包括步驟:
制作第一化合物,所述第一化合物的化學結構式為
將所述第一化合物溶于三氯甲烷或甲醇(MeOH,Me表示-CH3)中,再加入碳酸鉀和碘甲烷(MeI,Me表示-CH3),在室溫下充分反應;以及
待反應進行完全后,將反應液倒入水中,分離有機相,水相用三氯甲烷萃取兩次,合并有機相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并用無水硫酸鈉干燥濃縮,最后用柱層析純化得到熒光探針傳感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島貞開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未經青島貞開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2417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