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野外封裝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的可折疊裝置與樣品封裝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23833.1 | 申請日: | 2020-06-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3732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14 |
| 發明(設計)人: | 廖紅建;代倩;康孝森;董琪;孟西峰;伏映鵬;呂龍龍;鄒愈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陜西科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N1/36 | 分類號: | G01N1/36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濤 |
| 地址: | 71004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野外 封裝 體積 原狀 黃土 樣品 可折疊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為一種用于野外封裝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的可折疊裝置與樣品封裝方法,包括兩塊方形平板,方形平板由兩個活頁連接,方形平板可90°旋轉,所述方形平板上裝有轉盤,轉盤可360°自由旋轉,所述轉盤與承臺通過螺絲連接,所述承臺上粘有硅膠墊層,所述硅膠墊層上放立方體黃土試樣。從現場取出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采用該折疊裝置,歷經保鮮膜包裹防水分蒸發、紗布包裹與石蠟封樣等步驟,石蠟完全凝固后與紗布形成一層保護殼,有效避免由于搬運過程振動和撞擊導致試樣破損。本發明裝置與方法可獨自操作完成所有工序,有效降低大體積原狀黃土試樣在封裝過程中的破損率,大大降低經濟成本與人力成本。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工程地質技術領域,涉及巖土工程中黃土現場取原狀結構性黃土研究,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野外封裝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的可折疊裝置與樣品封裝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室內試驗用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主要來源于野外取未擾動結構性黃土試樣。嚴格取樣主要經過四道工序:人工切削-保鮮膜包裹-紗布包裹-石蠟涂抹。人工切削即將野外取出的不規則黃土塊切削成邊長25cm~30cm的立方體。保鮮膜包裹即用保鮮膜將該立方體黃土試樣的六個面纏繞包裹3~4層,其作用是減緩結構性黃土內部的水分流失。紗布包裹即在保鮮膜外面包裹3~4層紗布,主要用于粘石蠟。表明涂抹石蠟即將加熱融化了的石蠟均勻涂抹于紗布上,二者形成一層保護殼。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將這個重達28~50kg的立方體大體積原狀黃土試樣翻轉2~3次,整個工序翻轉8~12次,涂石蠟翻轉更多,翻轉過程中不但必須兩個人小心翼翼配合才能完成,還容易造成試樣沿著內部的微裂隙而開裂,該立方體黃土試樣一旦開裂即報廢,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現有技術中,在野外取大體積原狀黃土試樣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的辦法,封樣過程中將結構性黃土試樣多次翻轉,而且是在兩人徒手配合下完成。封裝過程中的十余次旋轉會大大降低取樣成功率,增加取樣成本。樣品運輸過程中經歷了車輛振動荷載影響,受到其他物體碰撞,振動與碰撞應力集中容易引起樣品開裂損壞,封裝樣品時需要做好減振減少應力集中保護措施。在樣品野外取回的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常常需在實驗室保存半年到一年時間,封裝樣品時必須有較好的防潮防蒸發措施。在封樣過程中如果從側面涂抹石蠟容易導致液體石蠟流失浪費,必須將試樣多次翻轉,于頂面涂抹石蠟。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傳統野外取黃土試樣低效等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野外封裝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的可折疊裝置與樣品封裝方法,采用活頁連接兩塊方形平板,采用轉盤連接平板與試樣承臺,通過360°旋轉承臺與90°旋轉兩平板,實現立方體黃土試樣封裝過程中的多次翻轉,大大降低了人力與時間成本,尤其適用于取大量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的情況。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野外封裝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的可折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塊由活頁6連接的方形平板1,在兩塊方形平板1的相對板面上分別安裝有一個可繞板面軸心360°自由旋轉的轉盤2,每個轉盤2的頂端通過螺絲連接一個承臺3,每個承臺3的頂面粘有一個硅膠墊層4,硅膠墊層4的頂面用于放置立方體黃土試樣5。
兩塊所述方形平板1能夠沿所述活頁6旋轉90°。
每個所述轉盤2分別設置在相應方形平板1的正中位置,轉盤2包括中軸和繞中軸設置的轉筒,其中中軸固定于方形平板1的板面中心,轉筒繞中軸轉動,轉筒的頂端與承臺3通過螺絲連接。
所述方形平板1為木板。
本發明還提供了基于所述用于野外封裝大體積原狀黃土樣品的可折疊裝置的封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人工切削
從現場取出不規則體積黃土塊7,削切成邊長30cm的立方體黃土試樣5,并放置于硅膠墊層4上;
步驟2,保鮮膜包裹
用保鮮膜8將立方體黃土試樣5包裹三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陜西科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陜西科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2383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