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方法及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512980.9 | 申請日: | 2020-06-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67804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13 |
| 發明(設計)人: | 孫錟鋒;趙澤宇;蔣興浩;許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K9/00 | 分類號: | G06K9/00;G06K9/34;G06K9/40;G06K9/62;G06N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漢聲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 地址: | 2002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人工智能 可回收 垃圾 圖像 分類 方法 系統 | ||
1.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S1:部署硬件環境,建立攝像頭、開發板主體和外接顯示設備之間的聯系;
步驟S2:攝像頭檢測垃圾后拍攝圖片;
步驟S3:對圖片進行預處理,按照預設的清晰度判別標準,對拍攝的圖片進行清晰度比較,篩選出清晰度最高的一張圖片;
步驟S4:對篩選出的圖片進行背景分割,分割出圖片中包含的物體;
步驟S5:將分割出的物體圖片放入到卷積神經網絡中進行圖片分類,輸出對應的概率分布;
步驟S6:對概率分布進行判別并做出對應措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包括:
步驟S2.1:在基于Linux的Ubuntu系統下,動態編譯整體算法框架所依賴的darknet深度學習網絡框架,形成算法庫;
步驟S2.2:利用控制流的方式,動態地從攝像頭持續獲取圖像,并顯示在外接顯示設備上形成監控畫面;
步驟S2.3:利用PyQt5編寫的跨平臺的可視化界面對監控畫面進行初始化,顯示基本的信息以及控制按鈕;
建立深度學習框架和動態攝像頭圖像采集的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A:構建darknet深度學習網絡框架,配置所需要的CUDA深度學習加速模塊以及cudnn工具模塊,安裝OpenCV圖像處理模塊;
步驟B:對整體網絡框架進行編譯后,設置攝像頭的流模式參數,保證拍攝效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3包括:利用拉普拉斯算子對圖片進行卷積操作,計算處理后的圖片方差,根據方差值得大小,設定閾值比較圖片的清晰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4包括:利用圖形學分割背景的方法,對篩選出的圖片進行處理,得到物體占比符合預設要求的圖像,具體步驟為:
步驟S4.1:對篩選出的圖像進行灰度化處理;
步驟S4.2,對灰度化處理后的圖像進行Sobel算子卷積運算,獲取圖像的橫向梯度值圖像gradX和縱向梯度值圖像gradY;
步驟S4.3,對橫向梯度值圖像gradX和縱向梯度值圖像gradY做差值,獲取圖像的邊緣檢測結果;
步驟S4.4,對圖像的邊緣檢測結果進行圖形學的腐蝕與膨脹算子卷積操作,去除噪音并突出邊緣;
步驟S4.5,對去除噪音并突出邊緣后的圖像進行位置檢測并標定主體,獲取標定坐標點之后按照坐標點對原圖像進行裁剪,獲取圖片中物體的圖像。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5包括:卷積神經網絡的結構為基于tiny-darknet網絡所優化得到的卷積神經網絡,在自建的可回收垃圾圖像數據集上進行訓練并測試后部署于Jetson Nano開發板中,并在darknet深度學習網絡框架中運行。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6包括:對概率分布做信息熵計算,若信息熵大于預設的閾值,則判定為分類錯誤,對用戶進行提示,依靠用戶來決定是否信任判定結果;反之則輸出概率最高的預測標簽作為結果告知用戶。
7.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可回收垃圾圖像分類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塊M1:部署硬件環境,建立攝像頭、開發板主體和外接顯示設備之間的聯系;
模塊M2:攝像頭檢測垃圾后拍攝圖片;
模塊M3:對圖片進行預處理,按照預設的清晰度判別標準,對拍攝的圖片進行清晰度比較,篩選出清晰度最高的一張圖片;
模塊M4:對篩選出的圖片進行背景分割,分割出圖片中包含的物體;
模塊M5:將分割出的物體圖片放入到卷積神經網絡中進行圖片分類,輸出對應的概率分布;
模塊M6:對概率分布進行判別并做出對應措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512980.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