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棉花脫葉催熟劑及其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492024.9 | 申請日: | 2020-06-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2822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14 |
| 發明(設計)人: | 任相亮;馬艷;馬亞杰;宋賢鵬;馬小艷;胡紅巖;王丹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N47/36 | 分類號: | A01N47/36;A01N33/22;A01N57/20;A01P2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55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棉花 催熟 及其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脫葉催熟劑,所述脫葉催熟劑包括8~10重量份噻苯隆、3~15重量份乙氧氟草醚和24~32重量份乙烯利。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棉花脫葉劑的用途。本發明的脫葉催熟劑可以很好的促進棉花脫葉,加快棉花吐絮,提高棉花產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藥技術領域,涉及農藥組合物及其應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脫葉催熟劑及其應用。
背景技術
棉花采收前噴施脫葉劑,可以促進棉花葉片脫落和集中吐絮,降低棉花含雜率,提高棉花機械化采收作業效率。目前,我國批準登記并在有效期內的棉花脫葉劑產品共有87個,其中單劑45個,混劑劑42個。單劑主要是噻苯隆,有43個;其他2個是吡草醚。混劑主要是噻苯隆·敵草隆,有40個,其他2個分別是噻苯隆·乙烯利和敵草隆·噻苯隆·乙烯利。因此,我國棉花脫葉劑產品有效成分比較單一,迫切需要新的脫葉劑產品應用于生產。在棉花生產過程中,棉農一般使用脫葉混劑敵草隆·噻苯隆·乙烯利。
噻苯隆被植株吸收后,可使棉花植株本身產生脫落酸和乙烯,從而導致葉柄與棉株之間形成離層,棉葉自行脫落。噻苯隆還能促進葉片營養成分轉移到植株上部幼嫩棉鈴,且棉株不會枯死,實現催熟、脫葉、增產、增質多效合一。噻苯隆可使棉花早熟,棉鈴吐絮相對提前、集中、增加霜前棉的比例,有利于機械、人工采收。乙烯利的催熟效果較佳,在棉花上使用,它可以迅速使棉桃開裂,葉片失水干枯。但是噻苯隆和敵草隆的成本較高,而且噻苯隆脫葉速度較慢,耐低溫的能力較差,乙烯利的催熟效果好,但脫葉效果差,從而影響機械采收對棉花質量的影響。因此,在開發新的棉花脫葉劑的過程中,應減少噻苯隆和敵草隆的用量,嚴格控制乙烯利的摻入比例和施用次數。
乙氧氟草醚主要通過植物胚芽鞘、中胚軸吸收進入體內。植物各部位都能吸收乙氧氟草醚,但接觸藥劑部位不同,其表現出的藥效差異很大。雜草幼芽接觸藥劑時,受害最重,而種子及根部吸收藥劑較少,只有極微量通過根部向上運輸進入葉部,除草效果較小。因此,乙氧氟草醚只有施于雜草種子之上的土層時,才會發揮顯著藥效,在芽前和芽后早期施用效果最佳。
本發明人在深入研究棉花脫葉催熟劑過程中,驚奇的發現將噻苯隆、乙氧氟草醚和乙烯利混配可以顯著提高對棉花的脫葉效果,降低了噻苯隆單獨使用的劑量,提升了噻苯隆的脫葉效果,促進了乙烯利的催熟效果。此外,噻苯隆、二乙氧氟草醚和乙烯利混配可以減少施藥次數,只施藥一次就能達到對棉花的脫葉催熟效果,還不會影響棉花的產量和質量。因此,經過進一步研究,完成本發明。
根據發明人所做的資料檢索,未發現有與本發明相沖突的專利和其他公開發表資料。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背景技術中所述噻苯隆脫葉速度慢、乙烯利的催熟效果差的缺陷,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增加噻苯隆的脫葉速度和乙烯利的催熟作用,減少施藥次數,棉花脫葉效果優異、用藥成本低、不影響棉花的產量和質量的棉花脫葉催熟劑。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棉花脫葉催熟劑的應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脫葉催熟劑,其特征在于該脫葉催熟劑包括8~10重量份噻苯隆、3~15重量份乙氧氟草醚和24~32重量份乙烯利;所述脫葉催熟劑中助劑包括表面活性劑和/或填充劑;所述組合物中脫葉劑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比為25%~75%。
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脫葉催熟劑可以包括8~9重量份噻苯隆、5~15重量份乙氧氟草醚和28~32重量份乙烯利。
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脫葉催熟劑可以包括8~9重量份噻苯隆、10~15重量份乙氧氟草醚和28~32重量份乙烯利。
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中,所述脫葉催熟劑可以包括8重量份噻苯隆、15重量份乙氧氟草醚和28重量份乙烯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未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92024.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