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近紅外光譜和SSA優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識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69047.8 | 申請日: | 2020-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26224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5-23 |
| 發明(設計)人: | 周孟然;閆鵬程;胡鋒;來文豪;卞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6V20/10 | 分類號: | G06V20/10;G06V10/774;G06V10/764;G06V10/77;G06V10/82;G06N3/0464;G06N3/08;G01N21/17;G01N21/3563;G01N21/359 |
| 代理公司: | 西安銘澤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梁靜 |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紅外 光譜 ssa 優化 elm 煤矸石 快速 識別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近紅外光譜和SSA優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識別方法,屬于煤矸石快速識別領域,包括:首先將光譜成像技術用于煤矸石檢測,獲取煤矸石近紅外光譜圖像;然后把獲取煤和矸石的近紅外光譜圖像預處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降維近紅外光譜圖像數據;接著基于改進的ELM構建煤矸石識別模型,用SSA算法優化改進的ELM的最優參數;最后將SSA獲取的最優參數結合ELM用于煤矸石近紅外光譜圖像識別。本發明提供的基于近紅外光譜和SSA優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識別方法不僅實現煤矸石準確快速的識別,而且省去識別模型的手動參數搜索的過程,應用方便。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煤矸石快速識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近紅外光譜和SSA優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識別方法。
背景技術
被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的煤炭,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就成為了人類使用的最主要能源之一。2018年,中國占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4%和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34%,這已連續18年成為全球能源增長的最主要來源。盡管經濟的增長速度放緩,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在2018年仍增長4.3%,而在一次能源中,煤炭的占比為58%,這意味著煤炭仍是我國經濟的基礎能源來源,它在經濟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位置依然是不可改變的。據分析,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會依然從事煤炭的開采工作。煤炭開采過程中總是會伴隨著熱值低或不可燃燒的矸石,被稱之為煤矸石。將煤矸石從煤炭中分離,不僅能提高煤炭的燃燒效率,而且會減少其燃燒時污染物的排放。煤或矸石的快速識別和檢測,對煤矸石的分離具有重要意義。
相比于可見光,近紅外成像技術有更廣的帶寬,受環境光的影響相對更低,能獲取更多被測物的特征信息,目前已被成功的應用農業生產和醫學檢測。因此,本發明將紅外光譜圖像用于煤矸石識別。波段豐富的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能獲取更多煤矸石特征信息,意味著近紅外光譜數據量是巨大的。極限學習機(Extreme?Learning?Machine,ELM),機器學習領域一種速度極快的學習算法。
為快速的識別煤矸石,本發明將一種改進型極限學習機(核極限學習機)用于煤矸石識別。此外,將海樽群算法(Salp?Swarm?Algorithm,SSA)用于其最優參數搜索,以實現煤矸石最準確的識別。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近紅外光譜和SSA優化的ELM的煤矸石快速識別方法。該發明首先將光譜成像技術用于煤矸石檢測,獲取煤矸石近紅外光譜圖像,然后將SSA優化改進的ELM并用于近紅外光譜圖像識別。相比于傳統的可見光煤矸石識別技術,本發明提供的煤矸石識別方法具有更高的識別率,并且識別速度快。
本發明實現發明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利用多光譜成像儀獲取煤和矸石的近紅外光譜圖像,分別預處理獲取的各波段的近紅外光譜圖像,并對預處理后的光譜圖像降維,然后將降維后的光譜數據按比例4:1劃分訓練集和測試集;
基于改進的極限學習機(Extreme?Learning?Machine,ELM)算法建立近紅外煤矸石光譜圖像識別模型;
將訓練集和測試集分別用于識別模型訓練和測試,利用海樽群算法(Salp?SwarmAlgorithm,SSA)進行改進的ELM的參數優化,搜索出各波段煤矸石的最高識別率,以及對應的識別模型的參數;
把識別準確率最高的波段的近紅外光譜圖像結合SSA搜索的改進的ELM的最優參數用于煤和矸石識別。
優選地,對各波段的近紅外光譜圖像進行預處理的方法如下:
x=x′/255??????????(1)
式(1)中,x為處理后的近紅外光譜圖像的像素點的取值,x′為像素點的原始數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理工大學,未經安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6904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