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車輛碳罐脫附診斷系統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68334.7 | 申請日: | 2020-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7748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9-28 |
| 發明(設計)人: | 蔣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2M25/08 | 分類號: | F02M25/08;F02D41/00;F02D41/22 |
| 代理公司: | 蕪湖安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鐘雪 |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車輛 碳罐脫附 診斷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控制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車輛碳罐脫附診斷方法及系統,該方法包括:檢測發動機當前是否處于低負荷工況,若檢測結果為是,則進行低負荷脫附診斷,先診斷單向閥二是否處于損壞常開狀態,再檢測低負荷脫附管路是否故障;檢測發動機當前是否處于高負荷工況,若檢測結果為是,則進行高負荷脫碳診斷,先診斷單向閥一是否處于損壞常開狀態,再檢測高負荷脫附管路是否故障。避免在單向閥二處于損壞常開狀態下進行低負荷脫附管路故障檢測,以提高低負荷脫附管路故障檢測的精準度,避免在單向閥一處于損壞常開狀態下進行高負荷脫附管路故障檢測,以提高高負荷脫附管路故障檢測的精準度。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控制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車輛碳罐脫附診斷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大力發展,汽車作為現代交通最為便利的方式也逐步走入越來越多的家庭。受限于多種技術難題及民眾認可度,雖然國家大力提倡新能源汽車,但至今為止我國私家車領域依然是以燃用汽油的車型為主。燃用汽油就需要燃油系統,其作用是向發動機供給一定量的可供內燃機燃燒做功來推動汽車運動的燃油。由于汽油具有易揮發的特點,在燃油系統中常常會存在大量的燃油蒸汽,這些燃油蒸汽一旦不加抑制排放到大氣中必然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當前絕大多數廠家為滿足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選擇在供油系統上安裝碳罐來吸附燃油蒸汽以減小蒸發排放。同時為防止因部件損壞或脫落而導致燃油蒸汽泄露,必須對車輛燃油蒸發系統的完整性進行監測。
目前國內外主機廠商檢測蒸發系統故障大多采用如下方法:低負荷管路診斷依賴于低負荷工況下開合碳罐電磁閥對進氣岐管壓力的影響;高負荷管路診斷依賴于增壓工況下開合碳罐電磁閥對文丘里管喉部真空度的影響。此種方案在低負荷脫附管路診斷中經常由于碳罐脫附流量較小導致岐管壓力變化不明顯,易造成診斷誤判。且無法區分檢測到的壓力值無變化是由于脫附管路故障還是單向閥損壞卡死,易造成故障錯報,影響診斷結果的可靠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輛碳罐脫附診斷方法,旨在提高碳罐脫附系統故障診斷的精準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碳罐脫附診斷系統,所述系統包括:
油箱、油箱的出氣口與碳罐的一進氣口連接,碳罐的另一進氣口通過碳罐通風閥與大氣連同,碳罐的出氣口通過碳罐電磁閥與三通閥的一端連接,三通閥的其他兩端分別通過單向閥一、單向閥二與進氣歧管及文丘里管的喉部連接,在進氣歧管上設有渦輪增壓器,渦輪增壓器的進氣側出氣口與文丘里管的進口連接,渦輪增壓器的進氣側進氣口與文丘里管的出口連接,在文丘里管與單向閥二之間設有脫附壓力傳感器,其中,脫附壓力傳感器、碳罐通風閥及碳罐電磁閥與控制單元連接。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碳罐脫附診斷系統的車輛碳罐脫附診斷方法,所述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檢測發動機當前是否處于低負荷工況,若檢測結果為是,則進行低負荷脫附診斷;
S2、檢測發動機當前是否處于高負荷工況,若檢測結果為是,則進行高負荷脫碳診斷;
低負荷脫附診斷先診斷單向閥二是否處于損壞常開狀態,再檢測低負荷脫附管路是否故障;
高負荷脫附診斷先診斷單向閥一是否處于損壞常開狀態,再檢測高負荷脫附管路是否故障。
進一步的,低負荷脫附診斷流程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1、檢測工況條件是否滿足低負荷脫附診斷的診斷條件;
S12、若檢測結果為是,關閉碳罐電磁閥并打開碳罐通風閥,檢測脫附壓力傳感器測得的壓力是否明顯低于大氣壓;若檢測結果是,則判定單向閥二處于損壞的常開狀態,若檢測結果為否,則執行步驟S13;
S13、關閉碳罐通風閥并打開碳罐電磁閥,若油箱壓力明顯降低,則低負荷脫附管路無故障,否則,低負荷脫附管路有故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6833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