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危險度識別的古建筑防雷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66984.8 | 申請日: | 2020-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65397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5-13 |
| 發明(設計)人: | 黃曉紅;石濤;馬磊;宋強;張寶琛;高筱剛;任利斌;余文博;張兵兵 | 申請(專利權)人: | 寧夏中科天際防雷檢測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R29/08 | 分類號: | G01R29/08;G01W1/10 |
| 代理公司: | 寧夏合天律師事務所 64103 | 代理人: | 鄭重;孫彥虎 |
| 地址: | 750000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 | 國省代碼: | 寧夏;6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危險 識別 古建筑 雷擊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危險度識別的古建筑防雷擊方法,屬于古建筑防雷技術領域。通過利用位于距離古建筑所在區域較遠的雷電電場表現,提前獲取雷暴云的模擬移動路徑,觀察雷暴云的模擬移動路徑,預測雷暴云進入或接近古建筑所在區域的概率,從而提前預測古建筑所在區域發生雷擊的危險度,根據所獲得的危險度等級,決定是否啟用古建筑防雷預案或提前進行防雷準備工作。或者,當古建筑所在區域的雷擊危險度大于危險度閾值時,采用人工引雷或主動引雷的方法,使雷電提前釋放,降低古建筑群遭受雷擊的風險,避免古建筑群受雷擊而引發火災等危險事故。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古建筑防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危險度識別的古建筑防雷擊方法。
背景技術
雷電是發生在大氣中的一種瞬時高電壓、大電流、強電磁輻射災害性天氣現象,是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具有發生頻次高、突發性強、危害嚴重、范圍廣、社會影響大的特點,對社會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脅。做好防雷減災工作,不僅是安全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關注民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尤其地,防雷減災工作對古建筑,特別是區域性、成片區的古建筑群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雷電監測預警系統的建立可提升雷電預警的精確性和及時性,降低雷電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于防雷減災工作的開展和確保社會安全生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廣泛使用的雷電預警監測系統主要有雷電定位、大氣電場監測、衛星閃電監測、氣象雷達雷暴監測等。
基于大氣電場儀的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具有建設及使用方便、運行費用低廉等優點,被廣泛地應用于幾公里范圍內的短時間雷電預警的實踐中。然而,大氣電場儀的預警準確度隨著預警時間要求的延長而斷崖式下降,當要求的預警時間大于2小時,則預警準確度甚至小于20%。同時,雖然通過多點設置大氣電場儀,能夠初步獲取雷暴云的移動路徑,但當雷暴云移動路徑發生改變時,無法準確作出判斷,也就是說,基于大氣電場儀的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僅僅能夠進行雷電的短時間內的初步預警,不能提前判斷某一區域內雷擊危險的準確依據,在防雷實踐中,尤其是古建筑群防雷實踐中,缺乏實際指導意義,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基于危險度識別的古建筑防雷擊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無法準確判斷某一特定區域內遭受雷擊的危險程度,在古建筑群防雷實踐中,缺乏實際指導意義,造成社會資源浪費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基于危險度識別的古建筑防雷擊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 獲取古建筑所在區域的雷擊危險度;
b. 比較古建筑所在區域的雷擊危險度是否大于危險度閾值;
c. 若是,則啟用古建筑防雷預案或提前進行防雷準備工作。
優選地,步驟a中,所述“獲取古建筑所在區域的雷擊危險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1. 獲取古建筑所在區域附近的電場強度;
a2. 比較古建筑所在區域附近的電場強度是否大于預警閾值;
a3. 若是,則標記為最高危險度等級;若否,獲取古建筑所在區域遠處的電場強度;
a4. 比較古建筑所在區域遠處的電場強度是否大于預警閾值;
a5. 若否,則標記為最低危險度等級;若是,獲取古建筑所在區域遠處的電場強度中最大值所在位置P1;
a6. 間隔時間 △t 后,獲取古建筑所在區域遠處的電場強度中除P1位置外的最大值所在位置P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寧夏中科天際防雷檢測有限公司,未經寧夏中科天際防雷檢測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6698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