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光感數據獲取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存儲介質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65979.5 | 申請日: | 2020-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80609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9-18 |
| 發明(設計)人: | 陳朝喜;紀慶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J1/42 | 分類號: | G01J1/42;G01J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思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415 | 代理人: | 陳蕾 |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數據 獲取 方法 裝置 電子設備 存儲 介質 | ||
本公開是關于一種光感數據獲取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存儲介質。該方法包括:獲取所述第一光傳感器感測的第一光感數據和所述第二光傳感器感測的第二光感數據;基于所述第一光感數據獲取所述電子設備之外光源的光源類型;基于預先設置的光源類型和比例系數的對應關系,根據所述光源類型獲取所述第二光感數據的比例系數;所述比例系數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光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光傳感器感測所述顯示屏漏光的比例;基于所述比例系數、所述第一光感數據和所述第二光感數據獲取用于表征顯示屏所處環境對應外部環境光的光感數據。本實施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外部光源來調整比例系數,使光感數據與外部光源相匹配,有利于提升所獲取的光感數據的準確度。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數據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感數據獲取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存儲介質。
背景技術
目前,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采用全面顯示屏,這樣光傳感器(sensor)需要設置在顯示屏的下方。由于顯示屏存在漏光,使得光傳感器所感測的外界環境光包括漏光,影響到光感數據的準確度。
為去除顯示屏的漏光,相關技術中在顯示屏下設置兩個光傳感器,參見圖1,光傳感器1直接設置在顯示屏之下,顯示屏向上發射的光線被蓋玻璃的反射,與外界環境光經過顯示屏中的偏振片、1/4玻片,透過支撐膜PET后到達光傳感器1,這樣光傳感器1可以感測到外界環境光和漏光。光傳感器2設置在顯示屏的下方,在顯示屏和光傳感器2之間,還設置有1/4玻片和偏振片,外界環境光經過顯示屏中的偏振片形成線偏振光,再經過1/4玻片形成圓偏振光,透過支撐膜PET后到達第二個1/4玻片,此時圓偏振光成為線偏振光,由于第二個偏振片的角度與顯示屏中的第一個偏振片相互垂直,從而可以將外界環境光濾除,即光傳感器2僅感測漏光。這樣,光傳感器1獲取的光感測數據減去光傳感器2獲取的光感測數據,得到減值即是漏光數據,即als(i)=als1(i)-k*als2(i),i是傳感器1和2的各個光波檢測通道,als1(i)表示i通道的Count值,k表示兩個傳感器感測漏光的比例系數。
發明內容
本公開提供一種光感數據獲取方法及裝置、電子設備、存儲介質,以解決相關技術的不足。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光感數據獲取方法,適于顯示屏下設置有第一光傳感器和第二光傳感器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光傳感器用于感測外界環境光和所述顯示屏的漏光,所述第二光傳感器用于感測所述顯示屏的漏光,所述方法包括:
獲取所述第一光傳感器感測的第一光感數據和所述第二光傳感器感測的第二光感數據;
基于所述第一光感數據獲取所述電子設備之外光源的光源類型;
基于預先設置的光源類型和比例系數的對應關系,根據所述光源類型獲取所述第二光感數據的比例系數;所述比例系數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光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光傳感器感測所述顯示屏漏光的比例;
基于所述比例系數、所述第一光感數據和所述第二光感數據獲取用于表征顯示屏所處環境對應外部環境光的光感數據。
可選地,基于所述第一光感數據獲取所述電子設備之外光源的光源類型,包括:
分別獲取所述第一光感數據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光感數據;
獲取第一通道的光感數據和所述第二通道的光感數據的比值;
基于預先設置的比值和光源類型的對應關系,根據所述比值獲取外部光源的光源類型。
可選地,還包括獲取預先設置的光源類型和比例系數的對應關系的步驟,該步驟具體包括:
在所述電子設備置于預設的黑色吸光的密閉光箱內時,控制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屏依次顯示不同純色的圖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6597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