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聚乙烯醇改性吸水性聚氨酯及其制備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462524.8 | 申請日: | 2020-05-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9360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0 |
| 發明(設計)人: | 李加海;譚鴻;余華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G18/62 | 分類號: | C08G18/62;C08G18/12;C08G18/83;C08K3/08;C08K3/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聯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李照 |
| 地址: | 238200 安徽省馬鞍山市***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乙烯醇 改性 吸水性 聚氨酯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聚乙烯醇改性吸水性聚氨酯及其制備方法,屬于吸水性聚氨酯技術領域,包括A組原料和B組原料:A組原料按照以下材料各組分按百分比配比;低聚二元醇的含量為6?10%、二異氰酸酯的含量為15?25%、剛玉微粉的含量為10?15%、銅粉的含量為10?15%、聚酯二元醇的含量為20?30%、擴鏈劑的含量為3?6%和聚乙烯醇的含量為30?35%,通過增加的剛玉微粉,具有抗張強度較大的材料,剝離強度和拉伸強度相對比改性前有明顯提高,將A類和B類的聚乙烯醇改性聚氨酯結合起來,得到的聚氨膠醇改性水溶聚氨膠酯材料的剝離強度和拉伸強度相對比改性前有明顯提高,保持了較高的斷裂伸長率,可以重復使用,環保節能。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吸水性聚氨酯技術領域,特別涉及聚乙烯醇改性吸水性聚氨酯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聚氨酯是一種性能優異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耐低溫、耐化學腐蝕、耐摩擦及柔性好等優點,目前已作為涂料、膠粘劑、織物整理劑等得到廣泛應用。水性聚氨酯以水作為分散介質,不含或含有少量有機溶劑,與傳統的溶劑型聚氨酯相比,具有毒性小、不易燃、低污染等優點,為環境友好型材料。同時,水性聚氨酯分子結構中含有大量的氨基甲酸酯基,從而又為生物降解型材料。近年來,水性聚氨酯的市場前景良好,被廣泛應用于各行業。然而,水性聚氨酯的價格相對較高,強度不高,耐高溫性能較差而限制其進一步的應用。
申請號CN201310484625.5公布的聚乙烯醇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備方法,水性聚氨酯鏈段中的氨酯鍵與聚乙烯醇中的羥基可形成分子間氫鍵作用,使兩者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聚乙烯醇的價格相對較便宜,在水性聚氨酯中加入聚乙烯醇則可在滿足材料力學性能的同時降低材料的成本,但是其強較低,其斷裂伸長的強度也較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聚乙烯醇改性吸水性聚氨酯及其制備方法,得到的聚氨膠醇改性水溶聚氨膠酯材料的剝離強度和拉伸強度相對比改性前有明顯提高,保持了較高的斷裂伸長率,可以重復使用,環保節能,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聚乙烯醇改性吸水性聚氨酯,包括A組原料和B組原料:A組原料按照以下材料各組分按百分比配比;低聚二元醇的含量為6-10%、二異氰酸酯的含量為15-25%、剛玉微粉的含量為10-15%、銅粉的含量為10-15%、聚酯二元醇的含量為20-30%、擴鏈劑的含量為3-6%和聚乙烯醇的含量為30-35%;
B組原料按照以下材料各組分按百分比配比;三亞甲基碳酸酯的含量為15-20%、己內酯的含量為23-29%、粉狀酸酐的含量為37-43%、丙烯酸的含量為16-25%和聚乙烯醇的含量為30-35%。
進一步地,A組原料為低聚二元醇的含量為7-9%、二異氰酸酯的含量為18-20%、剛玉微粉的含量為12-14%、銅粉的含量為12-14%、聚酯二元醇的含量為24-26%、擴鏈劑的含量為4-5%和聚乙烯醇的含量為32-34%;
B組原料按照以下材料各組分按百分比配比;三亞甲基碳酸酯的含量為16-18%、己內酯的含量為25-27%、粉狀酸酐的含量為39-41%、丙烯酸的含量為18-20%和聚乙烯醇的含量為32-34%。
進一步地,A組原料為低聚二元醇的含量為8%、二異氰酸酯的含量為19%、剛玉微粉的含量為13%、銅粉的含量為13%、聚酯二元醇的含量為25%、擴鏈劑的含量為4%和聚乙烯醇的含量為33%;
B組原料按照以下材料各組分按百分比配比;三亞甲基碳酸酯的含量為17%、己內酯的含量為26%、粉狀酸酐的含量為40%、丙烯酸的含量為19%和聚乙烯醇的含量為33%。
進一步地,A組原料在溫度150~200℃下混合攪拌的過程中還加入改性環氧樹脂。
本發明提出的另一種技術,包括聚乙烯醇改性吸水性聚氨酯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安徽禾臣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6252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