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62111.X | 申請日: | 2020-05-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717382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4-08 |
| 發明(設計)人: | 霍建文;李潔;王屹洲;朱華;譚立國;郭明明;劉滿祿;張華;肖宇峰;汪雙;梁爽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南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4C35/00 | 分類號: | B64C35/00;B64C1/00;B64D27/24;B64C27/20;B64C9/00;B63H21/17;B63H5/14;B63H25/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華智誠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楊浩林 |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兩棲 介質 多旋翼 飛行器 | ||
1.一種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機身、設置于所述機身內部的空中動力裝置、及設置于所述機身兩端的水下動力裝置,所述機身中部設置有分別控制所述空中動力裝置和水下動力裝置運行的控制箱(21),所述控制箱(21)周圍沿放射狀均勻排布有多個通孔,所述空中動力裝置分別安裝在所述通孔內;所述機身包括機身底座(2)和機身頂蓋(1),所述機身底座(2)和機身頂蓋(1)通過邊緣設置的緊固部件緊固連接并共同構成封閉蝶形結構;所述機身頂蓋(1)內的通孔壁與機身底座(2)內的通孔壁(7)通過孔軸配合連接;所述控制箱(21)包括設置于機身底座(2)中心的空心圓柱體和一內置密封圈的水密法蘭塞,所述空心圓柱體和水密法蘭塞經孔軸配合并緊固連接,所述控制箱(21)外壁設置有用于外置防水設備接線的航空插(212);所述控制箱(21)外壁與通孔壁(7)之間的間隙區域設置有抽排水裝置(22),所述抽排水裝置(22)通過半圓形扣件(221)緊固連接于所述機身底座(2)的內表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中動力裝置包括設置于通孔中心的徑向機軸(41)及三葉螺旋槳(43),所述徑向機軸(41)中部設置有電機槽(42),所述電機槽(42)內安裝有無刷電機(45),所述三葉螺旋槳(43)安裝于所述無刷電機(45)上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徑向機軸(41)為空心直桿,且內部安裝有A組電調(411),所述A組電調(411)兩端分別與無刷電機(45)和控制箱(21)外壁的航空插(212)相連。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無刷電機(45)軸上段帶有螺紋,所述三葉螺旋槳(43)與無刷電機(45)軸下段通過鍵連接,同時無刷電機(45)軸上段與內置螺紋的電機帽(44)配合,通過旋緊電機帽(44)將所述三葉螺旋槳(43)緊固連接于無刷電機(45)上方。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動力裝置包括防水舵機(23)和涵道推進器(3);所述防水舵機(23)設置于機身左右兩端面內側,且與B組電調(34)一端相連,所述B組電調(34)另一端與控制箱(21)外壁的航空插(212)連接;所述涵道推進器(3)設置于機身左右兩端面外側,并通過防水舵機(23)控制其旋轉方向。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舵機(23)通過L形舵機安裝件(231)固定于機身底座(2)的安裝平面(6),所述L形舵機安裝件(231)一端與機身底座(2)緊固連接,其另一端與防水舵機(23)的自身安裝孔緊固連接;所述防水舵機(23)的舵機軸通過機身底座兩端面安裝平面(6)中心開設的連接孔與設置于所述安裝平面(6)的舵機臂(232)緊固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水空兩棲跨介質多旋翼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涵道推進器(3)包括扇葉螺旋槳(31)、防水電機(32)及涵道(33),所述涵道(33)外表面通過涵道安裝孔(331)與舵機臂(232)緊固連接,以受舵機臂(232)轉矩控制繞水平軸旋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南科技大學,未經西南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62111.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半導體工藝設備
- 下一篇:一種存儲池擴容的方法、系統、設備及介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