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扭轉管支架復合式換熱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36781.4 | 申請日: | 2020-05-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578762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3-02 |
| 發明(設計)人: | 徐亮;趙旭;高建民;云雪;熊堰宏;席雷;李云龍;陳航航;李政軒;曾國棟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廣東順德西安交通大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F28D21/00 | 分類號: | F28D21/00;F28F9/013;F28F9/24;F28F13/06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1215 | 代理人: | 賀建斌 |
| 地址: | 710049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扭轉 支架 復合 式換熱 結構 | ||
一種扭轉管支架復合式換熱結構,包括由上板、中板、下板形成的多層結構,上板通過扭轉管和第一中板連接,第一中板通過支架和第二中板連接,第二中板通過扭轉管和第三中板連接,第三中板通過支架和下板連接,熱流兩層板之間的空間;冷流通過上板的扭轉管入口進入,冷流經過扭轉結構產生四溢冷流旋流;冷流旋流通過第一中板的扭轉管出口進入下一層,冷流常態轉為旋流,進入下一層冷流旋流沖擊支架,產生四溢橫流,又進一步強化了與通過的熱流換熱,四溢橫流通過第二中板的扭轉管入口進入下一層,四溢橫流在第二中板和第三中板之間為開放式入口,使得流動通暢,不易堵塞;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換熱均勻且效果好,不易堵塞,耐壓性能高的優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換熱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扭轉管支架復合式換熱結構。
背景技術
換熱器是將熱流體的部分熱量傳遞給冷流體的設備,在化工、能源、動力、冶金、機械、航空航天等諸多工業設備中有廣泛應用。
常見的換熱器有管式換熱器和板式換熱器,隨著對設備要求的不斷提高,換熱器的熱負荷也在不斷提升,換熱器中普通換熱結構也無法滿足技術需求。管式換熱器結構簡單,工藝簡便,但是空心部分較多,存在有一定的溫差應力,換熱效果低于預期;板式換熱器結構緊湊、換熱效果較好,但是容易堵塞,耐壓性能不足。同時,一些新型換熱結構,存在著體積過大,制備工藝復雜,換熱不均勻,換熱效率不高等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扭轉管支架復合式換熱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換熱均勻且效果好,不易堵塞,耐壓性能高的優點。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扭轉管支架復合式換熱結構,包括由上板1、第一中板3、第二中板4、第三中板5、下板2形成的多層結構,上板1通過扭轉管6和第一中板3連接,第一中板3通過支架7和第二中板4連接,第二中板4通過扭轉管6和第三中板5連接,第三中板5通過支架7和下板2連接,熱流9穿過上板1和第一中板3之間的空間、第一中板3和第二中板4之間的空間、第二中板4和第三中板5之間的空間、第三中板5和下板2之間的空間。
所述的扭轉管6包括扭轉管本體602以及扭轉管本體602內設有的扭轉結構601;扭轉結構601根據需求,增減其數量。
所述的支架7包括支架主桿701和支架主桿701上連接的多個支架支桿702,支架支桿702數量能夠進行任意選擇。
所述的扭轉管6受到高速氣流沖擊不易變形,抗壓性能強;所述的支架7以對稱式方式布置,有抗壓性能。
所述的扭轉管支架復合式換熱結構隨應用設備不同能等比例變化。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冷流8通過上板1的扭轉管入口進入,冷流8經過扭轉管6的扭轉結構601產生四溢冷流旋流,延長冷流行程,使得扭轉管本體602的外壁面與通過的熱流9換熱更加充分均勻。
冷流旋流通過第一中板3的扭轉管出口進入下一層,冷流常態轉為旋流,進一步強化了與通過的熱流9換熱,使換熱也更加充分均勻。
進入下一層冷流旋流沖擊支架7,產生四溢橫流,又進一步強化了與通過的熱流9換熱,使換熱也更加充分均勻。
四溢橫流通過第二中板4的扭轉管入口進入下一層,四溢橫流在第二中板3和第三中板4之間為開放式入口,使得流動通暢,不易堵塞。
扭轉管6受到高速氣流沖擊,不易變形,抗壓性能強,支架7以對稱式方式布置,也有足夠的抗壓性能,所以扭轉管支架復合式換熱結構耐壓性能高。
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換熱均勻且效果好,不易堵塞,耐壓性能高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廣東順德西安交通大學研究院,未經西安交通大學;廣東順德西安交通大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3678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