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具有盤式電動機和切換離合器的電驅動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436287.8 | 申請日: | 2020-05-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993885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1-27 |
| 發明(設計)人: | E·洛倫茨 | 申請(專利權)人: | 舍弗勒技術股份兩合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K17/02 | 分類號: | B60K17/02;H02K7/10;H02K7/108;H02K5/173 |
| 代理公司: | 永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韓長永 |
| 地址: | 德國黑措***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具有 電動機 切換 離合器 驅動 系統 | ||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純電動或混合動力驅動的機動車的電驅動系統,其具有盤式電動機、傳動裝置以及切換離合器,所述切換離合器在所述盤式電動機的盤形轉子與所述傳動裝置的輸入端之間起作用地安裝,其中,所述切換離合器具有第一離合器組成部分以及第二離合器組成部分,所述第一離合器組成部分具有關于所述轉子的轉動軸線軸向和徑向地直接支撐在所述轉子上的載體和在所述載體上抗扭轉地以及能相對彼此沿著所述轉動軸線移動地被接收的多個摩擦元件,所述第二離合器組成部分與所述傳動裝置的輸入端連接,其中,所述轉子通過至少一個軸承軸向和徑向地相對于相對殼體固定的支承區域被支撐。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純電動或混合動力驅動的機動車(例如載客車、載重車、公共汽車或其它商用車)的電驅動系統。
發明內容
原則上,目標是提供一種盡可能緊湊的電驅動模塊,該電驅動模塊可簡單地集成到現有的安裝空間中,用于實現純電動驅動的機動車或混合動力車輛。
這通過根據本發明的電驅動系統解決。根據本發明設置一種電驅動系統,其具有盤式電動機、傳動裝置以及切換離合器,所述切換離合器在所述盤式電動機的盤形轉子與所述傳動裝置的輸入端之間起作用地安裝,其中,所述切換離合器具有第一離合器組成部分以及第二離合器組成部分,所述第一離合器組成部分具有關于所述轉子的轉動軸線軸向和徑向地直接支撐在所述轉子上的載體和在所述載體上抗扭轉地以及能相對彼此沿著所述轉動軸線移動地被接收的多個摩擦元件,所述第二離合器組成部分與所述傳動裝置的輸入端連接,其中,所述轉子通過至少一個軸承軸向和徑向地相對于相對殼體固定的支承區域被支撐。所述切換離合器以通常方式可在其閉合位態和打開位態之間切換,在所述閉合位態中,兩個(第一和第二)離合器組成部分以傳遞轉矩的方式連接,在所述打開位態中,沒有轉矩在這些離合器組成部分之間傳遞。
由此,通過轉子引起切換離合器至少在其第一離合器組成部分方面相對于殼體的牢固支承。因此,不僅轉子而且第一離合器組成部分的載體在相對于殼體軸向移動之前可靠地被固定。
其它有利的實施方式在下面詳細闡述。
因此也有利的是,相對殼體固定的支承區域通過伸入到轉子的軸向通孔中的軸承頂(Lagerdom)構成。通過軸承頂得到轉子的軸向緊湊以及牢固的支撐。
如果第一軸承直接定位在轉子和支承區域之間,則得到轉子的盡可能牢固的支撐。
此外,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的是,所述第一軸承優選在構造固定軸承的情況下被接收在轉子的徑向內側面/內周面上。由此提供盡可能節省安裝空間地布置的軸承。
此外,在此已經證明為有利的是,所述第一軸承構造為四點軸承或深溝球軸承。
也有利的是,設置有第二軸承和/或第三軸承,用于相對于支承區域間接地支撐轉子。由此提供還更牢固的支承。
于是,所述第二軸承優選構造為徑向軸承和/或軸向軸承。所述第三軸承進一步優選地構造為徑向軸承。由此,一方面得到盡可能牢固的支撐,另一方面得到軸承的緊湊構造。
所述第二軸承和/或第三軸承進一步優選地安裝在與第一離合器組成部分的載體固定連接的套筒元件和支承區域之間。因此,這些軸承盡可能節省空間地布置。
所述第二軸承和/或第三軸承進一步優選地相對于第一軸承徑向錯開地布置。第二軸承和/或第三軸承特別優選地相對于第一軸承軸向錯開地布置。由此,這些軸承盡可能節省空間地分布。
此外有利的是,第二離合器組成部分通過另外的輔助軸承間接地支撐在軸承頂上。由此,第二離合器組成部分也通過盡可能緊湊的支承部被支撐。
與此相關地也適宜的是,所述輔助軸承構造為(徑向)滾針軸承。
此外有利的是,所述載體和/或配屬于切換離合器的操縱單元至少部分地布置/插入轉子的徑向內部。由此進一步減少所需的軸向安裝空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舍弗勒技術股份兩合公司,未經舍弗勒技術股份兩合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3628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