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耐熱鋼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28233.7 | 申請日: | 2020-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4780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23 |
| 發明(設計)人: | 陳帆;陳龍閩 | 申請(專利權)人: | 樟樹市興隆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22C38/02 | 分類號: | C22C38/02;C22C38/04;C22C38/22;C22C38/60;C22C38/28;C22C38/26;C21D1/28 |
| 代理公司: | 新余市渝星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6124 | 代理人: | 廖平 |
| 地址: | 331200 江西省***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耐熱鋼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一種耐熱鋼及其制備方法,耐熱鋼包括C:0.18?0.32%,Si:0.01?0.06%,Cr:9.85?11.40%,Mn:0.14?0.37%,Mo:4.75?8.20%,W:0.54?1.26%,Sb:2.15?3.76%,Ti:0.05?1.25%,Nb:0.05?0.09%,P:0.01?0.04%,本發明制備的耐熱鋼耐熱鋼在850℃大氣環境里,保溫200h的氧化減重為1.3257?2.5871mg/cm2,氧化速率小于0.1066g/m·h,具有較強的高溫抗氧化性,比常規的奧氏體耐熱不銹鋼(DIN1.4826)的高溫抗氧性能更強,對于鋼材產業具有重大意義。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溫鋼材,特別是一種耐熱鋼及其制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高溫條件下(通常指材料熔點的0.3~0.5倍以上的溫度),具有抗氧化性和足夠高溫強度以及良好的耐熱性能的鋼稱為耐熱鋼,而耐熱鋼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是低合金耐熱高強鋼,例如我國的15CrMo即是一種典型的低合金耐熱高強鋼,15CrMo因其良好的耐熱性能、力學性能、耐腐蝕性能而被廣泛使用于鍋爐、石油化工、煤轉化、汽機輪缸體、火電、核電等使用條件苛刻、腐蝕介質復雜的大型設備的管道、容器、零部件等。
然而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現有的耐熱高強鋼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工業設備在強韌性、高溫抗氧性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優化合金成分、調整冶煉、軋制等生產工程中的工藝參數日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因此,必須在現有的耐熱鋼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如何提高耐熱鋼材的高溫抗氧化性,對于鋼材產業具有重大意義。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耐熱鋼及其制備方法。
具體技術方案是:
一種耐熱鋼,以質量百分比計,具有如下組分:C:0.18-0.32%,Si:0.01-0.06%,Cr:9.85-11.40%,Mn:0.14-0.37%,Mo:4.75-8.20%,W:0.54-1.26%,Sb:2.15-3.76%,Ti:0.05-1.25%,Nb:0.05-0.09%,P:0.01-0.04%,余量為Fe和不可避免的雜質元素。
一種耐熱鋼,以質量百分比計,具有如下組分:C:0.21-0.27%,Si:0.02-0.04%,Cr:10.01-11.01%,Mn:0.20-0.27%,Mo:5.92-7.52%,W:0.71-1.05%,Sb:2.75-3.02%,Ti:0.07-1.11%,Nb:0.06-0.08%,P:0.02-0.03%,余量為Fe和不可避免的雜質元素。
優選的,C為0.25%,Si為0.03%,Cr為10.26%,Mn:0.24%,Mo:6.44%,W:0.93%,Sb:2.99%,Ti:0.09%,Nb:0.07%,P:0.025%,余量為Fe和不可避免的雜質元素。
進一步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耐熱鋼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冶煉:按耐熱鋼所含組分的質量百分比進行配料,冶煉時采用真空感應冶煉的方式冶煉鋼水,然后澆鑄制成鋼錠;
(2)鍛造:鍛造時加熱的溫度為1350-1400℃,然后隨爐冷卻至室溫,獲得鍛后鋼錠;
(3)正火處理:正火處理時的正火溫度為1150-1250℃,時間1-3h,獲得正火鋼錠;
(4)回火處理:將淬火鋼錠進行回火處理,先在800-850℃保溫1-3h,然后出爐空冷至室溫,制成耐熱鋼。
優選的,鍛造時加熱的溫度為1380℃。
優選的,正火處理時的正火溫度為1150℃,時間2.5h。
優選的,回火處理時,先在800℃保溫2h。
本發明獲得的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樟樹市興隆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經樟樹市興隆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28233.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