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二胺單體及其制備方法、聚酰亞胺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423522.8 | 申請日: | 2020-05-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71036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1 |
| 發明(設計)人: | 張藝;龍禹波;吳慧焱;周竹欣;蔣星;劉四委;池振國;許家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山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D401/10 | 分類號: | C07D401/10;C07D417/10;C08G73/10;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東方盛凡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張雪 |
| 地址: | 51000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單體 及其 制備 方法 聚酰亞胺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二胺單體及其制備方法、聚酰亞胺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并基于該發光結構單元,采用高分子室溫縮聚合成方法制備得到一類新型熱致延遲熒光(TADF)聚酰亞胺高分子材料,此類聚酰亞胺具有優異的可溶性、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熱穩定性。進一步以此高分子為發光層,通過簡單的溶液旋涂方式,制備得到器件性能優異的有機發光器件。本發明方法具有極高的步驟經濟性和原子經濟性,實驗方法操作簡單、設計難度低、組合方式多樣和反應區域選擇性好是主要特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光電高分子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二胺單體及其制備方法、聚酰亞胺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隨著有機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對信息材料收集、儲存、處理和傳遞信息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與傳統的無機材料相比,有機材料因其具有體積小、結構可設計性強、易于制備、價格低廉且具有很好的柔韌性、更易制備大面積和可折疊的電子器件等優點,受到廣泛關注。自1987年,鄧青云博士(Appl.Phys.Lett.,1987,51,913.)利用真空蒸鍍法制備由有機小分子和金屬薄膜構成的層狀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獲得了具有較好發光效率和較低驅動電壓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開創了層狀結構有機電致發光的基本模型,充分顯示出OLED顯示技術具有全固化自發光、柔性可折疊、余旋輻射廣視角、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較低耗電、極高反應速度以及無放射性和高能輻射等優點(Rev.Mod.Phys.,2013,85,1245;Chem.Rev.,2016,116,13279;Chem.Mater.,2004,16,4413;Adv.Funct.Mater.,2016,26,2545;Adv.Funct.Mater.,2016,26,776.),為有機光電器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常用于制備有機發光分子器件的方法包括:熱蒸發蒸鍍法、溶液旋涂加工法和噴墨打印法等。有機小分子發光器件通常主要采用真空蒸鍍法進行器件制備,是當今OLED主流制備工藝,但由于蒸鍍過程復雜、時效性差,一方面,有機小分子良好自結晶性能,隨著時間的延長,自結晶過程容易破壞薄膜平整性和傳輸性能;另一方面,在溶液加工過程中很難得到性能均一的薄膜。因此具有高效簡便、低成本等優點的溶液加工方式成為研究熱點。高分子聚合物發光器件則通常采用溶液旋涂加工法和噴墨打印法進行器件制備,主要歸因于高分子良好的成膜特性、較差的自結晶性、薄膜結構穩定性和薄膜熱力學穩定性,可適用于制備大面積、透明、柔性可穿戴器件。因此,制備具有優良膜結構穩定性的電致發光層尤為重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山大學,未經中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23522.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