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直接通信中的數據傳輸設備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419596.4 | 申請日: | 2014-03-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81864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10-23 |
| 發明(設計)人: | 馬潔;劉德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72/04 | 分類號: | H04W72/04;H04L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張娜;臧建明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直接 通信 中的 數據傳輸 設備 方法 | ||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直接通信中的數據傳輸設備及方法,該方法包括:發送方用戶設備UE向接收方UE發送調度信令,調度信令包括頻域資源信息、可占用的周期數量和傳輸圖樣信息;發送方UE根據調度信令,向接收方UE發送用戶數據,以使接收方UE根據調度信令接收用戶數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以實現在直接通信過程中接收方UE沒有反饋的情況下,發送方UE可以重復傳輸用戶數據,接收方UE可以重復接收用戶數據,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本申請是申請號為201480000406.8,申請日為2014年03月21日,發明名稱為《直接通信中的數據傳輸設備及方法》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通信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直接通信中的數據傳輸設備及方法。
背景技術
在無線通信覆蓋比較完善的情況下,運營商和政府都希望無線通信能夠處理一些公共安全事件,安全事件發生后,緊接指揮組和救援小組會在一定地域內進行通信,每個組成員都會持有一種特種的終端,這種特種終端叫做設備間通信(Device to Device,簡稱D2D)設備,或者蜂窩終端直通設備,即該終端能夠和普通的無線終端一樣和基站進行蜂窩通信,同時也能夠直接和另外一個蜂窩直通終端進行通信,由于地形的遮擋,以及無線信號的時變特性蜂窩覆蓋實際上會出現空洞,在公共安全的需求中要求蜂窩直通終端在有網絡覆蓋下和無網絡覆蓋的時候都能夠應用。通常公共安全的人員是多個人構成一個小組進行行動,這叫做組或者簇。
現有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簡稱LTE)中,下行數據發送采用了異步重傳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簡稱HARQ)方式,上行數據采用了同步重傳的方式。
然而,若在D2D通信中使用LTE的重傳方式,由于發送方用戶設備(UserEquipment,簡稱UE)和接收方UE之間沒有反饋信道,所以無法使用LTE的重傳方式來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直接通信中的數據傳輸設備及方法,用于實現D2D通信中數據的可靠傳輸。
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發送方用戶設備,包括:
發送模塊,用于向接收方用戶設備UE發送調度信令,所述調度信令包括傳輸圖樣信息、頻域資源信息的至少一項;所述傳輸圖樣信息包括在一個周期內所述發送模塊發送數據包占用的時間以及所述數據包的重復方式;
處理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調度信令,向所述接收方UE發送用戶數據,以使所述接收方UE根據所述調度信令接收所述用戶數據。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調度信令還包括數據包的重復傳輸次數;
所述處理模塊,具體用于:
根據所述調度信令,在所述可占用的周期數量指示的傳輸子幀內、所述頻域資源信息指示的頻域位置上、按照所述傳輸圖樣信息指示的傳輸圖樣、按照所述數據包的重復傳輸次數,向所述接收方UE重復發送用戶數據。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所述處理模塊,還用于:
控制發送方UE的自動重傳請求HARQ處理進程在媒體接入控制分組數據單元MACPDU緩存中獲取第一PDU,并記錄發送次數為0;若所述HARQ處理進程根據所述HARQ處理進程的標識和所述傳輸圖樣確定所述第一PDU的傳輸子幀到達時,通過所述第一PDU的傳輸子幀向所述接收方UE發送所述第一PDU,并將所述發送次數加一,直到所述發送次數達到所述數據包的重復傳輸次數。
根據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若第一HARQ處理進程對應的資源被分配給另一發送方UE使用,則所述處理模塊在所述發送次數達到所述數據包的重復傳輸次數之后,停止使用所述第一HARQ處理進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1959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