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結構模型派生系統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414826.8 | 申請日: | 2020-05-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75970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31 |
| 發明(設計)人: | 胡長明;胡柯峰;張梁娟;劉勝勝;戴遠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6F30/20 | 分類號: | 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劉豐;高嬌陽 |
| 地址: | 210039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結構 模型 派生 系統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結構模型派生系統,與外部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相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數據庫模塊和交互模塊,所述交互模塊包括交互界面模塊和自動取號模塊,所述數據庫模塊儲存若干結構模板;所述交互界面模塊從數據庫模塊獲取結構模板并展示在其交互界面上;交互界面模塊獲取待派生的新結構模型的參數;自動取號模塊和產品數據管理系統之間設有通信接口,自動取號模塊根據當前選中的結構模板通過該通信接口從產品數據管理系統獲取編號;交互界面模塊根據待派生的新結構模型的參數和編號生成新結構模型。通過本發明的結構模型派生方法,研發人員方案排布時間縮短80%,整體結構研發效率提升60%。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工業設計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結構模型派生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雷達產品需求多樣化、復雜化,產品研制周期的縮短和市場競爭的激烈化,迫切要求設計師在短時間周期內研制出滿足要求、質量可靠和性能優良的產品。雷達電子設備結構是雷達的重要組成部分,結構設計周期極大影響著雷達整體研制周期。
雷達電子設備結構中,存在許多非標結構產品,如TR組件、雷達電源、各類機架、插箱、電子設備戶外機柜等。研發人員在對這些產品進行結構研發時,存在低效、重復、分散等問題。主要體現在:(1)對于同一類型的產品,主體框架和部分結構要素往往相同或相似,但由于技術指標的不同,結構外形尺寸各不相同,導致研發人員進行一些重復性研發工作;(2)由于結構方案調整、變動,依賴研發人員手動進行更改尺寸、調整布局,牽連尺寸多、工作量大;(3)研發人員建模習慣、設計過程不夠規范,造成了借用參考不便捷,甚至引起錯誤、造成質量損失。
同時,在現有技術中,完成一套結構模型的設計后,需要手動對該模型下所有零部件進行取號、重命名;并將相關信息寫入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Product DataManagement)。產品數據管理系統是用于對于所有與產品相關信息和相關過程進行管理的系統,該系統設有取號功能,編號為號段+序列的形式,其中號段對應產品的類型。但是由于現有技術中結構模型派生過程為手動進行,因此也需要手動的在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對新派生的結構模型進行管理,效率不高。
總之,國內針對雷達電子設備結構結構模型派生方面沒有關于自動派生結構模型的探索,也沒有與產品數據管理系統直接對接完成對新生成的結構模型自動取號和編號的實踐結果的公開。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結構模型派生系統,與外部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相配合,包括數據庫模塊和交互模塊,所述交互模塊包括交互界面模塊和自動取號模塊,所述數據庫模塊儲存若干結構模板;
所述交互界面模塊從數據庫模塊獲取結構模板并展示在其交互界面上;
交互界面模塊獲取待派生的新結構模型的參數;
自動取號模塊和產品數據管理系統之間設有通信接口,自動取號模塊根據當前選中的結構模板通過該通信接口從產品數據管理系統獲取編號;
交互界面模塊根據待派生的新結構模型的參數和編號生成新結構模型;
交互界面模塊將新結構模型的信息和編號寫入產品數據管理系統。
進一步地,所述結構模板包括參數化模型、模型示意圖片和配置文件,所述模型示意圖片用于顯示對應參數化模型的外形和尺寸。
進一步地,所述配置文件具體包括模板路徑、模板分級信息、示意圖片路徑、模板參數。
進一步地,所述交互界面模塊包括多級分類、圖片指引、參數值輸入和新結構模型派生功能單元,所述多級分類功能單元用于將結構模板的分類表顯示在交互界面上,所述圖片指引功能單元用于將參數化模型的模型示意圖片展示在交互界面上,所述參數值輸入功能單元用于從交互界面模塊獲取新結構模型所需參數,所述新結構模型派生功能單元用于根據待派生的新結構模型的參數和編號生成新結構模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未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41482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智能防護系統
- 下一篇:一種小米復合發酵產品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