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利用沉積扇模型作為海底噴流沉積礦床的礦產勘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375877.4 | 申請日: | 2020-05-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8769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1-09 |
| 發明(設計)人: | 李歡;奚小雙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V9/00 | 分類號: | G01V9/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信立達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陳炳萍 |
| 地址: | 410083***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利用 沉積 模型 作為 海底 噴流 礦床 礦產 勘查 方法 | ||
本發明屬于礦產勘查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利用沉積扇模型作為海底噴流沉積礦床的礦產勘查方法,采用沉積扇海底噴流礦床成因模式,典型海底噴流礦床受中繼斜坡構造控制,成礦流體從噴口噴出與海水混合、發生化學反應后,看作是能在海底遷移的在海床上形成扇型構造的礦體,劃分為中心相、過渡相及邊緣相三個相帶。對傳統的噴流沉積模型在流體成礦過程、特別是礦體空間架格上形成極大挑戰,改變了人們對海底噴流礦床原始礦體形態的認識。極大地增加了有關礦山礦石儲量,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得到了生產單位的一致好評,證明該全新模型在海底噴流礦床實際的地質勘探中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能有效地應用于深部找礦勘探中。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礦產勘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利用沉積扇模型作為海底噴流沉積礦床的礦產勘查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找礦勘查是指通過研究礦產形成與分布的地質條件、礦床賦存規律及礦體變化特征來有效查明和評價礦體產狀及儲量,從而進行地質、技術和經濟評價。礦產勘查與評價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理論找礦模型的確定。理論找礦是指以現代成礦理論作指導,以地質為基礎并采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進行礦產勘查。海底噴流沉積礦床是指古大陸邊緣(或陸間)裂陷槽(裂谷帶)中由海底噴流(氣)-沉積作用形成的、以碳酸鹽巖(白云巖為主)或碳質泥頁巖等沉積巖(或其變質巖)為容礦巖石的硫化物礦床。該類礦床是鉛、鋅等金屬資源的主要來源,但長期以來對其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缺乏整體認識,對其富礦體的圈定缺乏具體有效的找礦勘查方法。因此,對海底噴流沉積礦床建立一種新的、高效的找礦模型迫在眉睫。
海底沉積扇屬于沉積蓋層類型,由橫向沉積作用形成,是由沉積物沿海底深谷或陸架海底其它地區定向線性遷移而成。一般來講,海底沉積扇垂直于陸坡的方向延伸,呈扇形,形成于不同深度上,但通常在次深海區的上界限處遇到。海底沉積扇形成在海陸架或海盆連接的海底坡度非常平緩處,它們位于海底低洼區或平緩區,因此,它們的底板是凹形的或水平的。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現有技術對海底噴流沉積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缺乏整體認識,對其富礦體的圈定缺乏具體有效的找礦勘查方法。對海底噴流沉積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缺乏整體認識的原因在于缺少理論找礦模型的建立,即對礦體的噴流沉積形成過程缺乏直觀了解,對成礦流體與海水混合后的遷移行為缺乏理論認識,導致對礦體邊界及不同相帶的判定缺乏標準。對其富礦體的圈定缺乏具體有效的找礦勘查方法的原因在于對原始噴流沉積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缺乏整體認識,對礦體的相帶劃分準則認識不清,即在礦體勘查過程中很難判斷已發現礦體部分是屬于整個待勘查礦體的哪個部分。這種缺乏所帶來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探礦工程(如坑探、槽探、鉆探等)揭露下對待勘查礦體進行礦體整體空間展布及富礦體部位的預判。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難度:若缺乏海底噴流沉積礦床的整體勘查模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難度將非常大,因為在礦產勘查初期,有限的探礦工程如管中窺豹僅見一斑,如何在有限的信息獲得基礎快速進行找礦方向的判斷顯得十分困難。因此,如何對比已揭露的礦體信息,結合新的找礦模型進行整體勘查顯得尤為關鍵。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意義:在海底噴流沉積礦床的勘查中,能最大利用有限信息,在少量的探礦工程(如坑探、槽探、鉆探等)及地球化學分析的基礎上即可判斷礦體的整體規模、產狀及礦石品位的大致分布情況,節約大量金錢及時間成本,有效減少勘探風險。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沉積扇模型作為海底噴流沉積礦床的礦產勘查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南大學,未經中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7587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