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懸挑鋼結構人非橋與混凝土車行橋的雙向變位連接構造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75485.8 | 申請日: | 2020-05-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55827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8 |
| 發明(設計)人: | 蔡亮;李雪峰;祝金偉;鄧瑋琳;聶志宏;沙麗新;唐祖寧;鐘小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D19/00 | 分類號: | E01D19/00;E01D19/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義律師事務所 31304 | 代理人: | 劉峰 |
| 地址: | 200011 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鋼結構 人非橋 混凝土 車行 雙向 變位 連接 構造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懸挑鋼結構人非橋與混凝土車行橋的雙向變位連接構造,包括車行橋、人非橋和預埋連接件,所述人非橋的外側設置有吊桿,所述車行橋和所述人非橋之間通過可以雙向變位的鉸接裝置連接,所述鉸接裝置在橫橋向和順橋向分別留有間隙。本發明采用可以雙向變位的鉸接裝置,優化了鋼結構人非橋面與混凝土車行橋的連接體系,釋放了連接節點處的贅余力,減小了結構尺寸和橋梁自重,降低了施工難度;同時使得橋梁結構輕盈、造型美觀。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市政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懸挑鋼結構人非橋與混凝土車行橋的雙向變位連接構造。
背景技術
橋梁橋面較寬時,外側人非橋常做成鋼結構懸挑結構,因懸挑部分梁高比車行橋梁高小,一方面可減小人非橋橋面標高,減小梯道及坡道規模;另一方面可減輕結構重量,改善橋梁受力。因此,當橋梁斷面較寬,尤其是拱橋、連續梁橋等,外側人非橋可采用懸挑鋼結構。
以常規懸挑鋼結構人非橋與混凝土車行橋的連接為例,對發明構思進行闡述。
懸挑鋼結構人非橋與混凝土車行橋的一般連接形式如圖1所示,它是由鋼結構人非橋、混凝土車行橋和預埋構件組成。懸挑鋼結構通過預埋構件與混凝土車行橋連接,該結構形式構造簡單,自重較輕,人非橋面標高較低,同時實現人車分離,保證行人安全,國內一些工程采用了類似的構造。
但該連接構造存在如下問題:
1.懸挑結構根部受力較大,因此根部梁高較高,同時預埋連接件需設計得較多或較強。
2.人非橋采用鋼結構,車行橋采用混凝土結構,兩者材料性能不同,在溫度作用下兩者連接處會產生較大溫度力。另外混凝土收縮、徐變也會導致兩者連接處產生較大贅余力。
3.人非橋面和車行橋面縱向道路線形不同,活載作用下,兩者豎向撓曲因線形不同受到限制,從而在連接處產生贅余力。
綜上所述,懸挑鋼結構人非橋面與混凝土車行橋連接處受力較大,因此預埋件設計得較多或強,構造復雜,施工難度大。
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解決上述技術缺陷。
發明內容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的技術目的在于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到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懸挑鋼結構人非橋與混凝土車行橋的雙向變位連接構造,包括車行橋、人非橋和預埋連接件,所述人非橋的外側設置有吊桿,所述車行橋和所述人非橋之間通過可以雙向變位的鉸接裝置連接,所述鉸接裝置在橫橋向和順橋向分別留有間隙;所述鉸接裝置和所述吊桿在所述人非橋的內、外側分別提供豎向支撐。
優選的,采用鋼結構的鉸接裝置和吊桿在人非橋的內、外側提供豎向支撐,將懸臂體系優化為簡支體系。
優選的,鉸接裝置在橫橋向和順橋向都留一定間隙,以適用不同材料、不同線形導致的結構不協調位移,釋放了多余約束力,減小了預埋連接件的尺寸。
優選的,順橋向可設置較少的預埋連接件即可滿足受力需求,一般可每隔4m-10m設置一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由于上述結構設計,采用可以雙向變位的鉸接裝置,優化了鋼結構人非橋面與混凝土車行橋的連接體系,釋放了連接節點處的贅余力,減小了結構尺寸和橋梁自重,降低了施工難度;同時使得橋梁結構輕盈、造型美觀。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懸挑鋼結構人非橋與混凝土車行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整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鉸接裝置立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鉸接裝置平面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75485.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