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及傳感器與光開關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70627.1 | 申請日: | 2020-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13299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4 |
| 發明(設計)人: | 蒙紅云;王顯軍;鄧淑營;譚春華;黃旭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59 | 分類號: | G01N21/59;G01N21/41;B82Y40/00;B82Y20/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江裕強 |
| 地址: | 510275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金屬 石墨 混合結構 表面 傳感器 開關 | ||
1.一種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由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單元在電介質襯底上周期性排列組成;每一個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單元包括金屬刻蝕的鋁切割線、金屬刻蝕的對稱分裂環和長帶石墨烯納米條;所述鋁切割線和對稱分裂環之間有間隔且共面設置,形成共面層,所述共面層位于最上層,電介質襯底位于最下層,長帶石墨烯納米條位于對稱分裂環與電介質襯底之間;相鄰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單元的長帶石墨烯納米條之間是連續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鋁切割線在橫向x軸方向的分布周期為119.8~120.2μm;所述對稱分裂環在橫向x軸方向和縱向y軸方向的分布周期分別為119.8~120.2μm×79.8~80.2μ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共面層的厚度為0.15~0.25μ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鋁切割線的長度為79.8~80.2μm,寬度為4.8~5.2μ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稱分裂環上開設有2個縱向對稱設置的開口,對稱分裂環的內半徑為17.8~18.2μm,外半徑為22.8~23.2μm,開口寬度為4.8~5.2μm。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鋁切割線與對稱分裂環間隔的距離為2.8~3.2μ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電介質襯底為半無限長硅-藍寶石組合襯底,所述半無限長硅-藍寶石組合襯底由厚度為0.3~0.7μm,折射率為3.32~3.52的硅膜和厚度為499.3~499.7μm,折射率為1.63~1.83的藍寶石薄膜組成。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長帶石墨烯納米條的寬度為6.8~7.2μm。
9.基于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的傳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感器包括側端柵電壓,所述側端柵電壓的一端與長帶石墨烯納米條相連,另一端與電介質襯底相連;在側端柵電壓通電情況下,通過改變側端柵電壓來調節長帶石墨烯納米條的費米能級,通過摻雜方式改變電介質襯底的折射率,得到在不同折射率下的透射光譜,隨著背景折射率的增加,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的共振波長呈近線性增加,進而實現基于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的傳感器。
10.基于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的光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開關包括側端柵電壓,所述側端柵電壓的一端與長帶石墨烯納米條相連,另一端與電介質襯底相連;通過控制側端柵電壓來改變長帶石墨烯納米條的電導率,使得對稱分裂環的阻尼系數增加,進而影響對稱分裂環開口處的LSPR,鋁切割線與對稱分裂環之間的耦合作用減弱,進而實現基于金屬-石墨烯混合結構超表面的光開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師范大學,未經華南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7062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