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雙洞門的頂管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370212.4 | 申請日: | 2020-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636878B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22 |
| 發明(設計)人: | 竺維彬;黃輝;肖瑞傳;趙馳;溫曉虎;黃威然;區穗輝;祝思然;羅淑儀;萬利民;韓玉福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軌道交通建設監理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21D9/00 | 分類號: | E21D9/00;E21D11/38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顏希文;宋亞楠 |
| 地址: | 510000 廣東省廣州***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雙洞門 施工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隧道施工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雙洞門的頂管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在基坑中預留第一始發空間和第二始發空間,步驟二,在第二始發空間建立第一支撐件,并在第一始發空間的內壁和第一支撐件的一側安裝第一密封構件,以形成第一圍護結構,步驟三,穿過第一圍護結構,往第一主體結構內進行頂管施工,步驟四,頂管施工完畢后,拆除第一密封構件和第一支撐件,步驟五,在第一始發空間建立第二支撐件,并在第二始發空間的內壁和第二支撐件的一側安裝第二密封構件,以形成第二圍護結構,步驟六,穿過第二圍護結構,往第二主體結構內進行頂管施工。本發明能在兩個洞門的間距較小的情況下滿足洞門施工的要求。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隧道施工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雙洞門的頂管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展,城市地下工程的建設往往采用對地面活動影響小的施工方法,但即使是盾構、頂管這些施工過程幾乎對地面無影響的施工方法,依然需要足夠大的作業場地,以滿足始發井和到達井的洞門在密封時的安裝需要。尤其是當始發井中設有兩個并排的洞門時,如圖1所示,兩個洞門1之間間隔豎直設置的墻體2寬度應不小于500mm,以便施工人員在任一洞門的內壁和墻體2靠近該洞門的一側安裝密封結構。
在實際工程中,存在地面場地面積無法滿足正常始發井和/或到達井的尺寸的情況。例如廣州地鐵三號線北沿段某頂管工程項目,受始發場地的影響,施工場地的兩個洞門緊挨,墻體的寬度不足500mm,考慮到施工安全的問題,不能在寬度過窄的墻體上安裝密封結構,導致墻體靠近洞門的一側無法安裝密封結構,也就是說,過窄的墻體無法滿足兩個頂管始發洞門的密封安裝要求,采用現有的施工方法難以開展施工。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洞門的頂管施工方法,其能在兩個洞門的間距較小的情況下滿足洞門施工的要求,能安全地為洞門安裝密封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洞門的頂管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基坑包括第一主體結構與第二主體結構,在所述基坑的第一主體結構的前方預留第一始發空間,在所述基坑的第二主體結構的前方預留第二始發空間,所述第一始發空間的橫截面面積及所述第二始發空間的橫截面面積均不小于頂管的橫截面面積,
步驟二,在所述第二始發空間靠近第一始發空間的一側建立第一支撐件,并在所述第一始發空間的內壁和所述第一支撐件靠近所述第一始發空間的一側安裝第一密封構件,以形成第一圍護結構,
步驟三,穿過所述第一圍護結構,往所述第一主體結構內進行頂管施工,
步驟四,頂管施工完畢后,拆除所述第一密封構件和所述第一支撐件,
步驟五,在所述第一始發空間靠近第二始發空間的一側建立第二支撐件,并在所述第二始發空間的內壁和所述第二支撐件靠近所述第二始發空間的一側安裝第二密封構件,以形成第二圍護結構,
步驟六,穿過所述第二圍護結構,往所述第二主體結構內進行頂管施工。
作為優選方案,在步驟三中,往所述第一主體結構內進行頂管施工包括:利用頂管機開始頂管施工,在所述第一主體結構中安裝預制管節。
作為優選方案,步驟三還包括:注漿封堵所述預制管節與第一主體結構的地層之間的縫隙。
作為優選方案,還包括步驟七,頂管施工完畢后,拆除所述第二密封構件和所述第二支撐件。
作為優選方案,在步驟一中,所述第一支撐件和所述第二支撐件均為豎直設置的墻體。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密封構件和所述第二密封構件均為橡膠簾布。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始發空間和所述第二始發空間的橫截面形狀均為矩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軌道交通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未經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軌道交通建設監理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7021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