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micro LED芯片的顯微拉曼結合光致發(fā)光檢測裝置及其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2010366912.6 | 申請日: | 2020-04-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43073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6-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志忠;潘祚堅;焦飛;張樹霖;康香寧;陳怡帆;詹景麟;陳毅勇;聶靖昕;沈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65 | 分類號: | G01N21/65;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萬象新悅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360 | 代理人: | 王巖 |
| 地址: | 100871***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micro led 芯片 顯微 結合 光致發(fā)光 檢測 裝置 及其 方法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micro LED芯片的顯微拉曼結合光致發(fā)光檢測裝置及其方法。本發(fā)明將多面棱鏡與CCD面陣探測器結合,從而將一維排列的光斑陣列采用二維面陣的CCD面陣探測器接收,得到每一個光斑的光譜分布,不需要復雜的激光頻率調制和信號解調技術,即能夠得到光學性質和電學性質,極大地提高掃描速度;采用布儒斯特角入射、雙柱面透鏡光束整形以及棱鏡分光計減少光柵引起的次峰雜散譜,使得雜散譜的抑制水平顯著提升;將光致發(fā)光檢測和拉曼檢測結合,光致發(fā)光檢測提供發(fā)光波長和亮度信息,拉曼檢測給出電學性質,彌補了光致發(fā)光檢測準確度不足的問題。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半導體器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micro LED芯片的顯微拉曼結合光致發(fā)光檢測裝置及其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發(fā)光二極管(LED)芯片微縮化趨勢明顯,在顯示領域micro LED的芯片尺寸減小到50微米以下,相比于LCD和OLED在亮度、分辨率、能耗和響應速度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為保證micro LED芯片的生產良率,檢測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常LED芯片檢測的主要參數(shù)包括主波長、亮度、正向偏壓、反向漏電、短路和斷路等。光致發(fā)光(Photoluminescence;PL)掃描繪圖(mapping)技術是常用的檢測方法,光致發(fā)光檢測能夠直接給出micro LED芯片的發(fā)光波長和亮度信息,但缺乏對LED芯片的電學性能的判斷,因此需要將光致發(fā)光檢測與其他檢測手段結合來提高檢測的準確性。由于micro LED芯片尺寸降低到50μm以下,單個顯示屏芯片數(shù)量增加到上百萬到千萬量級,而目前相應的LED芯片檢測技術在分辨率和檢測速度方面難以達到要求。因此目前需要一種快速、準確且分辨率高的檢測手段來滿足micro LED芯片的檢測需求。
拉曼光譜記錄了物質結構中的電子躍遷信息,這種躍遷與分子振動、轉動有直接的聯(lián)系,被測物質的溫度、應力等均會引起分子振動、轉動的變化,這些變化會直接在拉曼光譜中反應出來。因此拉曼光譜是研究物質結構的一種常用光譜,拉曼檢測技術已經廣泛用于制藥、集成電路等工業(yè)產線上的半成品或成品的應力、組分、結構、溫度測量。拉曼檢測不需要對樣品進行前處理,具有靈敏度高、操作簡便、高速測量、無損傷、指紋譜等優(yōu)點。顯微拉曼光譜儀(μ-Raman)將拉曼光譜儀和光學顯微鏡相結合,能夠將空間分辨率有效地提高到微米量級。
由于拉曼散射信號微弱,其散射強度一般為入射光強度的10-10,因此排除雜散光對拉曼信號的影響尤為重要。雜散光包含非激發(fā)光波長的光、瑞利光以及光致發(fā)光等,其中瑞利光和光致發(fā)光的強度均是拉曼散射光強度的106倍以上。通過照明光路的光闌、濾光片以及收集光路中的陷波濾光片可以去除大部分的非激發(fā)光波長的光及瑞利光等。由于拉曼頻移不隨激發(fā)波長的變化而改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激發(fā)波長來消除光致發(fā)光的影響。但是內光路使用光柵分光計,低波數(shù)區(qū)仍然存在強烈的由瑞利散射次峰導致強烈雜散譜(J.Raman Spect.49,1968-1971(2018))。這種由光柵本征特征引起的雜散光在商用機器中沒有有效的消除,導致在拉曼位移100cm-1以下的信噪比較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大學,未經北京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6691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