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孔類零件的測量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330309.2 | 申請日: | 2020-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220108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7 |
| 發明(設計)人: | 蔡明元;劉樹林;覃燕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泰普森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B21/00 | 分類號: | G01B21/00;G01B21/14;G01B21/16;G01B21/32;G01B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維詩律師事務所 11393 | 代理人: | 李翔;楊安進 |
| 地址: | 210046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零件 測量 系統 | ||
1.孔類零件的測量系統,其特征在于,該測量系統包括:
底座(500),該底座(500)固定于機架且設置有沿縱向方向(D)平行延伸且相互間隔布置的第一導軌(501)和第二導軌(502);
基礎彈性測量裝置(503),該基礎彈性測量裝置(503)安裝于所述底座(500)并具有沿縱向方向延伸的基礎臂(5031),該基礎臂(5031)的端部設置有基礎接觸頭(504);和
第一彈性測量裝置(505)和第二彈性測量裝置(506),該第一彈性測量裝置(505)和第二彈性測量裝置(506)分別通過所述第一導軌(501)和第二導軌(502)而可滑動地安裝于所述底座(500),所述第一彈性測量裝置(505)具有沿縱向方向延伸且端部設置有第一接觸頭(507)的第一臂(508),所述第二彈性測量裝置(506)具有沿縱向方向延伸且端部設置有第二接觸頭(509)的第二臂(510),所述基礎接觸頭(504)、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中的至少兩個具有不同的朝向;其中,
所述基礎接觸頭(504)、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均具有可往復轉換的徑向伸出位置和徑向收縮位置,
在所述基礎彈性測量裝置(503)、第一彈性測量裝置(505)和第二彈性測量裝置(506)的致動狀態中,所述基礎接觸頭(504)、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均處于所述徑向收縮位置,以允許所述基礎接觸頭(504)、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進出待測孔類零件的孔結構;
在所述基礎彈性測量裝置(503)、第一彈性測量裝置(505)和第二彈性測量裝置(506)的非致動狀態中,所述基礎接觸頭(504)、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均處于所述徑向伸出位置,以抵觸到待測孔類零件的孔結構的內表面上;
所述基礎彈性測量裝置(503)、第一彈性測量裝置(505)和第二彈性測量裝置(506)的彈性測量裝置均包括:
基礎件(10)和連接件(11),該基礎件(10)和連接件(11)彼此間隔設置,所述連接件(11)上遠離所述基礎件(10)延伸設置有所述接觸頭(504,507,509),所述基礎件(10)作為所述彈性測量裝置安裝于所述底座(500)的安裝基礎;
第一彈性變形體(21)和第二彈性變形體(22),該第一彈性變形體(21)和第二彈性變形體(22)彼此間隔地連接在所述基礎件(10)和連接件(11)之間,從而形成四邊形結構;
懸臂件(30),該懸臂件(30)固定設置于所述連接件(11)并從所述連接件(11)向所述基礎件(10)延伸,所述基礎件(10)上安裝有用于測量懸臂件(30)位移變化的測量頭(31);
致動件(40),該致動件(40)固定安裝于所述基礎件(10)并朝向所述懸臂件(30)延伸,該致動件(40)在安裝于所述基礎件(10)上的致動器(41)的驅動下而可釋放地對所述懸臂件(30)的端部施加載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孔類零件的測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接觸頭(504)、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在垂直于所述徑向方向的同一個或不同的豎直平面內周向分布,或者所述基礎接觸頭(504)、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在所述縱向方向所在的豎直平面內在豎直方向上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孔類零件的測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接觸頭(504)朝下設置,所述第一接觸頭(507)和第二接觸頭(509)在縱向方向上前后間隔布置且均朝上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孔類零件的測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礎彈性測量裝置(503)位于所述第一彈性測量裝置(505)和第二彈性測量裝置(506)之間,所述基礎臂(5031)、第一臂(508)和第二臂(510)中至少一者具有曲折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孔類零件的測量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測的孔類零件為螺母,所述測量系統用于測量螺母內螺紋的跨棒距(S)。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泰普森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未經南京泰普森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30309.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標簽提取方法及裝置
- 下一篇:基于N00工法的極薄煤層長壁開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