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矯直控制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2010330222.5 | 申請日: | 2020-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87869B | 公開(公告)日: | 2022-06-17 |
| 發明(設計)人: | 梁勛國;張萬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賽迪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5B13/04 | 分類號: | G05B13/04;G05D5/00;G06F17/12;B21D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代玲 |
| 地址: | 400013*** | 國省代碼: | 重慶;50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矯直 控制 方法 裝置 | ||
1.一種矯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獲取板帶鋼的接觸角、位移與曲率之間的第一映射關系;
獲取壓下量與所述接觸角、所述位移之間的第二映射關系;
通過所述第一映射關系和所述第二映射關系確定所述壓下量與所述曲率之間的第三映射關系;
通過所述第三映射關系和壓下量控制板帶鋼的曲率,完成所述板帶鋼的矯直;
獲取板帶鋼的接觸角、位移與曲率之間的第一映射關系的步驟包括,通過第四映射關系判斷所述板帶鋼在相鄰的矯直輥之間為彈性變形或者塑性變形,所述第四映射關系的數學表達為:
其中,A為總曲率比;為板帶鋼在第i輥的殘余曲率比;為板帶鋼在第i+1輥的反彎曲率比;i為輥號;
如果板帶鋼在第i輥和第i+1輥間只發生彈性變形,則在第i+1輥處的第一映射關系的數學表達為,
其中,θi為板帶鋼在第i輥處的接觸角;z為位移;kt為板帶鋼彈性極限曲率,kt=2σs/(Eh),σs為板帶鋼屈服強度;Mi、Mi+1分別為板帶鋼在第i輥和第i+1輥上的彎矩;E為板帶鋼彈性模量;I為慣性矩,I=bh3/12;Li為板帶鋼與第i輥和第i+1輥接觸點之間的距離,Li=d+Rsinθi-Rsinθi+1,d為兩矯直輥之間距離,R為矯直輥半徑;
如果板帶鋼在第i輥和第i+1輥間發生塑性變形,則在第i+1輥處的第一映射關系的數學表達為,
Mt=bh2σs/6
其中,θi為板帶鋼在第i輥處的接觸角;z為位移;kt為板帶鋼彈性極限曲率,kt=2σs/(Eh),σs為板帶鋼屈服強度;Mi、Mi+1分別為板帶鋼在第i輥和第i+1輥上的彎矩;E為板帶鋼彈性模量;I為慣性矩,I=bh3/12;Li為板帶鋼與第i輥和第i+1輥接觸點之間的距離,Li=d+Rsinθi-Rsinθi+1,d為兩矯直輥之間距離,R為矯直輥半徑,Mt為板帶鋼彈性極限彎矩;
獲取壓下量與所述接觸角、所述位移之間的第二映射關系,所述第二映射關系的數學表達為:
其中,δi為第i輥的壓下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矯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獲取板帶鋼的接觸角、位移與曲率之間的第一映射關系的步驟包括:通過建立所述曲率與板帶鋼的所述接觸角、所述位移的積分關系,確定所述第一映射關系。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矯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所述第三映射關系和壓下量控制板帶鋼的曲率,完成所述板帶鋼的矯直的步驟包括:給定上排末輥壓下量,通過不斷調整上排首輥的壓下量,并按線性分布原則確定其余各輥壓下量,直到板帶鋼的最終殘余曲率最小,從而得到矯直機的最佳壓下量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矯直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給定矯直機上排首輥和末輥的壓下量p2和pN-1,以及板帶鋼的原始曲率半徑,迭代計算步長h;
按照線性分布計算其余各輥的壓下量,p2i=pN-1+(p2-pN-1)(m-i)/(m-1),i=1,2,…,m,m為上排輥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賽迪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經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冶賽迪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30222.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挪車裝置和挪車方法
- 下一篇:頭像創建用戶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