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微流控裝置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28841.0 | 申請日: | 2020-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3546697A | 公開(公告)日: | 2021-10-26 |
| 發明(設計)人: | 李素萍;狄春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 主分類號: | B01L3/00 | 分類號: | B01L3/00;G01N33/8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鞏克棟 |
| 地址: | 100190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微流控 裝置 及其 制備 方法 應用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微流控裝置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所述微流控裝置包括微流控芯片以及血小板捕獲網絡,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基體以及設置在基體一側表面的微流道,所述血小板捕獲網絡填充在所述微流道中;該微流控裝置將微流控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在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道中引入血小板捕獲網絡,血小板捕獲網絡中的纖維蛋白原能夠捕獲血小板中的受體GPIIbIIIa,能夠檢測血液中的凝血狀態,此外血小板捕獲網絡是填充在微流道中的,能夠增加血小板在流道中的捕獲強度,增加了檢測的準確度以及靈敏度,從而為腫瘤抗凝血輔助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據。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領域,涉及一種微流控裝置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臨床前和臨床實驗結果表明,腫瘤的發生與發展常伴隨著異常凝血癥狀的產生。患有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癌癥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血栓病并發的癌癥患者。據統計,除了腫瘤的發生發展,血栓疾病是癌癥患者第二大致死原因。因此,根據凝血功能檢測結果,為癌癥治療過程提供合理有效和及時的抗凝血輔助治療指導,對于延長患者生存期以及減輕患者病痛負擔顯得尤為重要。經過近幾十年的研究,種類多樣的檢測技術和裝置涌現出來,以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行為等指標為出發點,推出了凝血測試,血栓彈力圖分析和粘附性測試等一系列成熟的方法學。盡管上述檢測方法在科學研究與臨床診斷上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檢測限過高以及檢測指標較多等問題卻一直沒有十分有效的解決方法,傳統方法的檢測靈敏性和可行性因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加之傳統凝血檢測的樣本需求量相對較大,與減輕病人痛苦的低樣本需求檢測宗旨背道而馳。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隨著微加工技術的進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大批量易于復制的微流控設備為現代生物醫學的檢測和分析帶來了新的希望。已經有相關技術手段從血栓形成風險、血小板功能和止血功能等方面入手,進行了有效的微流控裝置設計和制造,且設計思路集中于利用微流控流道與病理性血管尺寸的相似性,嘗試模擬血管栓塞的過程,從而達到檢測的目的。然而生理環境的復雜性仍然是這種設計思路在推行過程中的障礙。另一方面,血小板在栓塊收縮過程中所輸出的機械力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并被證明可以作為評估血栓風險的新型指標。
因為,提供一種集成度高、檢測準確以及檢測靈敏度高的檢測裝置非常有必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流控裝置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本發明的微流控裝置將微流控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在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道中引入血小板捕獲網絡,血小板捕獲網絡中的纖維蛋白原能夠捕獲血小板中的受體GPIIbIIIa,能夠檢測血液中的凝血狀態,此外血小板捕獲網絡是填充在微流道中的,能夠增加血小板在流道中的捕獲強度,增加了檢測的準確度以及靈敏度,從而為腫瘤抗凝血輔助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據。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微流控裝置,微流控裝置包括微流控芯片以及血小板捕獲網絡,所述微流控芯片包括基體以及設置在基體一側表面的微流道,所述血小板捕獲網絡填充在所述微流道中。
本發明的微流控裝置將微流控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在微流控芯片的微流道中引入血小板捕獲網絡,血小板捕獲網絡中的纖維蛋白原能夠捕獲血小板中的受體GPIIbIIIa,能夠檢測血液中的凝血狀態,此外血小板捕獲網絡是填充在微流道中的,能夠增加血小板在流道中的捕獲強度,增加了檢測的準確度以及靈敏度,從而為腫瘤抗凝血輔助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據。
在本發明中用微流控芯片可以直接通過市面購買得到,也可以自行制備。
在本發明中,優選血小板捕獲網絡部分填充在微流道中,能夠捕獲活化狀態的血小板,其中針對不同的血液樣品,血小板捕獲的數目不同,整體位置也不同,根據數目和位置對血液樣品的凝態進行評估。
在本發明中,所述基體的材質為聚二甲基硅氧烷。
在本發明中,所述微流道是通過將基體刻蝕得到的,本發明對微流道的形狀不做具體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與調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未經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2884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網頁頁面內容加密方法及設備
- 下一篇:用于膠囊內窺鏡的電路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