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及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28671.6 | 申請日: | 2020-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439892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24 |
| 發明(設計)人: | 韋科陸;徐翔;黃珩恒;馮秋瑜;蘇堅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廣西中冠智合環保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南寧圖耀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45127 | 代理人: | 陳劍鋒 |
| 地址: | 530000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高***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體化 生物反應器 生活 污水處理 裝置 方法 | ||
本發明揭示了一種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及方法。裝置包括格柵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消毒池和污泥池,方法為將污水依次通過格柵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和消毒池即可完成對污水的處理。本發明與其他工藝相比,工藝的有機物(COD、BOD5)去除能力和脫氮除磷能力強,且工藝簡單、易于管理。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據統計,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每年排放量約為80億噸,農村污水處理率僅為6%,96%的村莊沒有排污管道和污水處理系統。農村生活污水具有高分散性、難以統一收集、水量小、水量波動大等特點,而廢水直接排放,將給自然帶來環境污染。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大多采用傳統的物化、人工濕地、生物處理技術,采用這些技術面臨以下問題:工藝復雜,管理困難;出水水質不穩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工藝簡單、出水水質穩定的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生物污水助理裝置及方法。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一種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該裝置包括格柵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消毒池和污泥池,其中,格柵池用于去除污水中的大顆粒物質;調節池的入口與格柵池連通,用于進行水量和水質調節;水解酸化池入口與調節池出口連通,用于進行水解酸化;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入口與水解酸化池連通,用于去除有機物;消毒池入口與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出水口連通,用于對出水進行消毒;污泥池入口與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污泥出口連通,用于排放污泥。
優選的,所述調節池內設置有兩臺提升泵、兩套液位計以及一套流量計。
優選的,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內設置有微孔曝氣器、穿孔管和膜組件,膜組件與自吸泵和反沖洗泵連接,微孔曝氣器和穿孔管與曝氣機連接。
優選的,所述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的污泥出口還與水解酸化池連通。
優選的,所述消毒池的消毒劑入口與二氧化氯發生器連接。
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了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生活污水處理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污水通入格柵池后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和水質的調節,通過流量計控制污水進入調節池的流量;2)將步驟1)中的污水提升至水解酸化池,加入發酵細菌對水質進行水解酸化,水力停留時間為4h;3)將步驟2)得到的污水通入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污水曝氣攪動與懸浮型、附著型微生物充分混合,池內的好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后經過膜組件使出水水質達標,該過程產生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水解酸化池,另一部分進入污泥池處理外排;4)將步驟3)中的液體與二氧化氯混合后進入消毒池,消毒后使得糞大腸菌群數<1000個/L后排放。
優選的,所述步驟2)中發酵細菌包括梭狀芽孢桿菌、擬桿菌、酵母菌、霉菌和亞硝化單胞菌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的,所述步驟4)中的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中溶解氧為2~2.5mg/L,曝氣強度為60~80m3/(m2·h)。
優選的,所述步驟4)中的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中的膜組件的膜通量為20L·(m2/h)。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優勢在于:
本發明裝置包括格柵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消毒池和污泥池,使用時將污水依次通過格柵池、調節池、水解酸化池、一體化膜生物反應池和消毒池即可完成對污水的處理。與傳統的物化、人工濕地、生物處理技術相比,工藝簡單、易于管理。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代替傳統工藝中的重力沉淀,解決了由顆粒沉降性決定處理結果的技術難題,能很好地實現固液分離,保證出水水質。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廣西中冠智合環保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廣西中冠智合環保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2867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