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吸收壓縮式超級熱泵在審
| 申請號: | 202010324811.2 | 申請日: | 2020-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11397246A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0 |
| 發明(設計)人: | 孫健;戈志華;杜小澤;楊勇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北電力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5B25/02 | 分類號: | F25B25/02;F25B41/04;F25B49/02;F25B49/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吸收 壓縮 超級 | ||
1.一種吸收壓縮式超級熱泵,其特征在于:換熱器A(1)、換熱器B(2)、換熱器C(3)、換熱器D(4)、壓氣機(5)、循環泵A(6)、換熱器E(7)、閥門A(8)、閥門B(9)、閥門C(10)、閥門D(11)、閥門E(12)、閥門F(13)、閥門G(14)、閥門H(15)、閥門I(16)、閥門J(17)、閥門K(18)、閥門L(19)、閥門M(20)、閥門N(21)、閥門O(22)、閥門P(23)、閥門Q(24)、閥門R(25)、循環泵B(26)、流體A出口(27)、流體A入口(28)、流體B入口(29)、流體B出口(30)、流體C入口(31)、流體C出口(32)、流體D入口(33)、流體D出口(34)和空氣換熱器(35);其中換熱器A(1)與閥門I(16)、閥門J(17)、閥門H(15)、閥門G(14)、換熱器E(7)和閥門B(9)相連,換熱器B(2)與換熱器E(7)、循環泵A(6)、閥門E(12)、流體B入口(29)和流體B出口(30)相連;換熱器C(3)與閥門C(10)、閥門A(8)、閥門L(19)、閥門K(18)、閥門M(20)和閥門N(21)相連;換熱器D(4)與閥門A(8)、閥門F(13)、閥門R(25)、閥門Q(24)、閥門P(23)和閥門O(22)相連;壓氣機(5)與閥門D(11)、閥門E(12)和閥門F(13)相連;換熱器E(7)與換熱器A(1)、換熱器B(2)和循環泵A(6)相連;空氣換熱器(35)與閥門M(20)和循環泵B(26)相連;閥門G(14)與流體A出口(27)、閥門H(15)和換熱器A(1)相連;閥門I(16)與流體A入口(28)、閥門J(17)和換熱器A(1)相連;閥門B(9)與換熱器A(1)、閥門C(10)和閥門D(11)相連;閥門A(8)與換熱器C(3)和換熱器D(4)相連;閥門N(21)與流體C出口(32)、閥門M(20)和換熱器C(3)相連;閥門L(19)與流體C入口(31)、換熱器C(3)和閥門K(18)相連;閥門Q(24)與流體D出口(34)、閥門R(25)和換熱器D(4)相連;閥門P(23)與流體D入口(33)、閥門O(22)和換熱器D(4)相連;該熱泵內部采用吸收劑和制冷劑組合的混合工質作為循環工質,換熱器A(1)、換熱器C(3)和換熱器D(4)采用中間介質與空氣換熱器(35)進行熱量交換,采用五種運行方式實現制熱或制冷:
①流體A為被加熱流體,流體B和流體C為被冷卻流體,關閉壓氣機(5),開啟循環泵A(6)和循環泵B(26),關閉閥門H(15)、閥門J(17)、閥門D(11)、閥門M(20)、閥門K(18)、閥門Q(24)和閥門P(23),開啟閥門I(16)、閥門G(14)、閥門B(9)、閥門C(10)、閥門E(12)、閥門F(13)、閥門A(8)、閥門L(19)、閥門N(21)、閥門R(25)和閥門O(22),混合工質的制冷劑依次經過閥門E(12)、閥門F(13)、換熱器D(4)、閥門A(8)、換熱器C(3)、閥門C(10)、閥門B(9)和換熱器A(1),混合工質離開換熱器A(1)后依次經過換熱器E(7)、換熱器B(2)、循環泵A(6)后返回換熱器A(1),中間介質離開換熱器D(4)后依次經過閥門R(25)、空氣換熱器(35)、循環泵B(26)、閥門O(22)后返回換熱器D(4)完成往復循環;該運行方式下制冷劑和吸收劑組成的混合工質在換熱器B(2)被流體B加熱后沸騰產生制冷劑蒸氣,制冷劑蒸氣在換熱器D(4)中冷凝釋放冷凝熱加熱中間介質,中間介質循環于換熱器D(4)和空氣換熱器(35),中間介質再通過空氣換熱器(35)將該熱量釋放于空氣之中,液態的制冷劑離開換熱器D(4)后經過閥門A(8)進入換熱器C(3),被流體C加熱后再次變為氣態,氣態制冷劑經過閥門C(10)和閥門B(9)后進入換熱器A(1),氣態制冷劑被混合工質所吸收,吸收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以加熱流體A;
②流體A為被加熱流體,流體B和流體C為被冷卻流體,開啟壓氣機(5),開啟循環泵A(6)和循環泵B(26),關閉閥門H(15)、閥門J(17)、閥門M(20)、閥門K(18)、閥門Q(24)和閥門P(23),開啟閥門D(11)、閥門I(16)、閥門G(14)、閥門B(9)、閥門C(10)、閥門E(12)、閥門F(13)、閥門A(8)、閥門L(19)、閥門N(21)、閥門R(25)和閥門O(22),混合工質的制冷劑依次經過閥門E(12)、閥門F(13)、換熱器D(4)、閥門A(8)、換熱器C(3)、閥門C(10)、閥門B(9)和換熱器A(1),混合工質離開換熱器A(1)后依次經過換熱器E(7)、換熱器B(2)、循環泵A(6)后返回換熱器A(1),中間介質離開換熱器D(4)后依次經過閥門R(25)、空氣換熱器(35)、循環泵B(26)、閥門O(22)后返回換熱器D(4)完成往復循環,該模式下通過調節壓氣機(5)的壓縮比調節制熱和制冷出口溫度,該運行方式下制冷劑和吸收劑組成的混合工質在換熱器B(2)被流體B加熱后沸騰產生制冷劑蒸氣,制冷劑蒸氣在換熱器D(4)中冷凝釋放冷凝熱加熱中間介質,中間介質循環于換熱器D(4)和空氣換熱器(35),中間介質再通過空氣換熱器(35)將該熱量釋放于空氣之中,液態的制冷劑離開換熱器D(4)后經過閥門A(8)進入換熱器C(3),被流體C加熱后再次變為氣態,氣態制冷劑經過閥門C(10)和閥門B(9)后進入換熱器A(1),氣態制冷劑被混合工質所吸收,吸收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以加熱流體A;
③流體A為被加熱流體,流體B為被冷卻流體,開啟壓氣機(5),開啟循環泵A(6),關閉循環泵B(26),開啟閥門I(16)、閥門G(14)、關閉閥門H(15)、閥門J(17)、閥門D(11)、閥門M(20)、閥門K(18)、閥門Q(24)和閥門P(23)、閥門B(9)、閥門C(10)、閥門E(12)、閥門F(13)、閥門A(8)、閥門L(19)、閥門N(21)、閥門R(25)和閥門O(22),混合工質的制冷劑依次經過閥門E(12)、壓氣機(5)、閥門D(11)、閥門B(9)后進入換熱器A(1),混合工質離開換熱器A(1)后依次經過換熱器E(7)、換熱器B(2)、循環泵A(6)后返回換熱器A(1)完成往復循環,該運行方式下制冷劑和吸收劑組成的混合工質在換熱器B(2)被流體B加熱后沸騰產生制冷劑蒸氣,同時流體B被冷卻,制冷劑蒸氣被壓氣機(5)壓縮后進入換熱器A(1)被換熱器A(1)的混合工質所吸收,吸收過程釋放的熱量用以加熱流體A,該模式下不使用空氣換熱器(35);
④流體D為被冷卻流體,開啟壓氣機(5),關閉循環泵A(6),開啟循環泵B(26),開啟閥門M(20)、閥門K(18)、閥門D(11)、閥門A(8)、閥門Q(24)、閥門F(13)、閥門C(10)和閥門P(23),關閉閥門H(15)、閥門J(17)、開啟閥門I(16)、閥門G(14)、閥門B(9)、閥門E(12)、閥門L(19)、閥門N(21)、閥門R(25)和閥門O(22),制冷劑依次經過閥門F(13)、壓氣機(5)、閥門D(11)、閥門C(10)、換熱器C(3)、閥門A(8)和換熱器D(4)完成往復循環,該運行方式下制冷劑在換熱器D(4)中被流體D加熱變為蒸氣,制冷劑蒸氣經過壓氣機(5)壓縮后進入換熱器C(3),制冷劑蒸氣冷凝過程釋放熱量加熱中間介質,中間介質再通過空氣換熱器(35)將熱量釋放到空氣之中,制冷劑蒸氣冷凝后經過閥門A(8)進入換熱器D(4);
⑤流體C為被加熱流體,開啟壓氣機(5),關閉循環泵A(6),開啟循環泵B(26),開啟閥門D(11)、閥門A(8)、閥門F(13)、閥門C(10)、閥門L(19)、閥門R(25)、閥門O(22)和閥門N(21),關閉閥門M(20)、閥門K(18)、閥門Q(24)、閥門P(23)、閥門H(15)、閥門J(17)、閥門I(16)、閥門G(14)、閥門B(9)、閥門E(12),制冷劑依次經過閥門F(13)、壓氣機(5)、閥門D(11)、閥門C(10)、換熱器C(3)、閥門A(8)和換熱器D(4)完成往復循環,該運行方式下中間介質通過空氣換熱器(35)從空氣中提取熱量,制冷劑在換熱器D(4)中被中間介質加熱變為蒸氣,制冷劑蒸氣經過壓氣機(5)壓縮后進入換熱器C(3),制冷劑蒸氣冷凝過程釋放熱量加熱流體C,制冷劑蒸氣冷凝后經過閥門A(8)進入換熱器D(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北電力大學,未經華北電力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2010324811.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帶擾動補償的高精度大流量多路閥
- 下一篇:一種滑道調節的升降裝置





